10.19.2008

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其實知道它是伍迪爺爺的作品,就該心裡有底,這部片不會像是片商試圖包裝成的浪漫異國電影。
當然它還是有浪漫異國的元素,音樂、美女與俊男,但當然,也會有伍迪爺爺帶點神經質的反覆辯證。
這個故事裡雖然只算有一個男主角哈維爾巴登,但他的重量大大不如另外三位女性:瑞貝卡荷、史嘉蕾喬韓森和潘妮洛普,就像導演也以又欣賞又不解地旁觀研究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女性,看著她們,然後反覆思考著愛情的各種可能。
唯一我比較無法接受的是潘妮洛普演的愛蓮娜和史嘉蕾演的克莉絲汀娜,兩個人後來也有做愛的安排。倒不是這不會發生,這在外語片裡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不知為何,她們兩人在那段演來很刻意,好像都在等著等一下要做什麼動作,然後在接吻後就無法再帶下去,只能讓克莉絲汀娜用口述說:「這一切發生得很自然。」雖然我不贊成有些導演好像是為了女女做愛畫面美麗又能滿足男性幻想而拍攝女女戀,但這段我彷彿就像是看到不敢再看下去的伍迪爺爺一樣,有種奇怪的羞澀和勉強感。
演Vicky的瑞貝卡荷就是頂尖對決裡的雙胞胎的妻子。氣質優雅,雖然不像史嘉蕾那樣容易受矚目,但很耐看。潘妮洛普的愛蓮娜則是有種太漂亮太狂野到連導演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感覺,不像阿莫多瓦,感覺導演和她是併肩向前的,也許也是還不習慣她在伍迪艾倫的作品裡,感覺好像她撒了無數油彩,導演卻不知該從那裡下手剪裁畫布。
看電影公司的行銷指出,這是「伍迪艾倫的城市情慾系列」,不知道下個城市是什麼,只能繼續看一直出系列的伍迪爺爺會推出什麼新作啦。

贖罪atonement

當然這是個煽情的故事,
這是個一開始你就猜到誰會發生不幸的故事。

導演喬懷特在傲慢與偏見的處理,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感覺,但在贖罪裡,的確經由攝影手法和編劇的時間對照,讓故事結構起來而且交互作用。
在一些地方,例如羅比被押進警車裡用倒帶的方式表現,意外給了觀眾類似思緒回憶般的步驟,有種對往日無法追回和彌補改變的無力和傷痛。其中攝影的表現的確傑出,海灘的戰爭場景,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讓我們感覺士兵對戰事的無力渺小和無法消化的挫敗感,在許多幕我們看到像是莫內畫作般日光稍縱即逝的美景,走在如畫般草地上的羅比,他的處境就和在大宅裡一樣尷尬不相容,周圍的美景不屬於他,穿著軍服的他在花叢裡,就像整部電影的調性,美麗但殘酷。
編劇試著利用時間交錯,前後對照出整個故事的輪廓,配合滲透力強的配樂,光是聽到音樂的氛圍都會有痛的感覺。

莎柔絲羅南飾演的白朗妮清新立體,看起來像是飛起的紙片,輕柔但擁有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殺傷力。
影片一開始的打字聲就已經切題,白朗妮是作者,也是上帝,她可以決定所有角色的生死,就像她一開始唸給母親的劇本,主題就是判刑,而她是導演。羅比和西西麗雅就像是白朗妮房間裡的動物模型一樣,必須依照她的安排走往她決定的方向,在書裡她給了他們現實無法擁有的幸福,但整個故事最讓人悲傷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的幸與不幸都是由白朗妮決定,羅比和西西麗雅一生苦苦追求但得不到的相守,失去和獲得最後竟都諷刺地輕而易舉。

就像口白人生裡達斯汀霍夫曼對著威爾法洛說他必須死一樣,這個故事必須是個悲劇。羅比必須和西西麗雅永遠分離,而沒有比死亡拆散了一對戀人更美麗殘酷。也因為它是悲劇,才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和共鳴。

8.09.2008

瓦力 WALL.E

我其實還是喜歡以前的皮克斯。當然現在的皮克斯有著迪士尼更大的金援,也有更多資源可以宣傳、使用,但從前那個以小眾起家的皮克斯,仍然讓人懷念。

整體來說,瓦力很有趣,故事flow也很順暢,也顧到每個角色的完整,而且視覺特效對細節、美術的掌握,從機體變形的結構來為角色加分,這些努力都讓人印象深刻,但,瓦力並沒有提出強而有力的觀點,或是這個觀點有些被模糊掉。
我覺得之前皮克斯的作品,是給成年人看的,不管是「超人特攻隊」裡超人對中年以後自己生活重心的失落和中年危機的憂慮,或是"CARS"從一條沒落的公路重新定義成功的價值;或是「怪獸電力公司」顛覆的創意,討論社會體系互貼標籤和刻板污名化的印象,當年讓所有人驚豔;這些動機、事件起因(也就是故事的出發點)都需要一些簡單的社會經歷,才能比較迅速地體認到動畫裡溝通的認同,當然學生和小朋友也還是可以從豐富的視覺呈現和故事裡得到娛樂。但瓦力的點我個人覺得比較簡單,也比較淺,把故事收在小朋友也可以看懂的情感,對於一些事情的合理性也較忽略地帶過,是很可惜的地方。

也許是更淺的「快樂腳」竟然打敗"CARS"拿了奧斯卡,給皮克斯的打擊太大,所以瓦力的故事更是全面鎖在環保議題上,雖然瓦力我仍會說好看,但如果要一一比較裡面的笑點,都可以在之前皮克斯的作品裡找到模式。

不再用動物來做主角,大膽選擇機器人來表現,主題還訂在未來,都是很好的突破,期待皮克斯可以擺脫迪士尼的偽善和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給我們更不一樣的東西吧!

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因為希斯萊傑的死亡,所以也許會讓人覺得蝙蝠俠不夠像主角。
但為何以個人命名的電影,就規範主角只能是一個人呢?

同時處理眾多角色,但維持了每個個體的完整性,在很短的秒數裡,讓摩根費里曼、米高肯恩、蓋瑞歐德曼這些頂尖的資深演員可以把角色完整呈現出來,他們端出了好料,大廚沒有糟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確完成了一部讓人同時享受娛樂和感動的好電影。

這次是瑪姬葛倫霍飾演瑞秋,她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切得很近的大特寫,我想也許有些人覺得她不如凱蒂荷姆斯年輕漂亮(雖然我個人覺得她好過凱蒂太多),但她的確讓瑞秋不再是上一集裡需要蝙蝠俠營救的小女生,她讓瑞秋真的成為獨立智慧的女性,而且這個角色在這集就被結束掉,承接上一集大家對角色的既有認定,又沒有之後其他續集的後續發展,這個角色也許不是眾多女星人人都願意演出,但瑪姬表現了凱蒂荷姆斯沒有演出來的自主與自信,也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樣的瑞秋不會再和蝙蝠俠一起,在螢幕上他們兩人的愛戀火花也無法像上一集那樣煽情。

看著希斯萊傑其實心情還是有些複雜。在「迷幻甜心」裡的澳洲小鎮,他看著倒在沙發上,因吸毒過量暴斃的傑佛瑞羅許,而在現實中,他的遺體也已被送回澳洲下葬,我們就只能在螢幕裡懷念他了,而他真的把小丑詮釋得很棒,就像劇本裡描述的,沒有計劃的小丑,只喜歡追車真的追到了卻不知要做什麼才好的小丑,一切沒有規則的小丑,平常逗大家開心,但嘴唇裂得太開讓小孩子害怕的小丑,現在,真的表現出他的黑暗面。

這整部從各方面討論人性黑暗的電影,把每個觀影的人都拉進電影裡,我們不再只是看著某個英雄,你也有機會成為英雄,如果你也必須選擇,你會怎麼做?劇情快速和交錯地從各方向向下進行,在你擔心可能會出現老梗的橋段時,持續讓人驚喜,而一般續集電影總是沒有目的地一直加入新角色卻不見效果(啊,還有人記得蜘蛛人後來到底在幹什麼嗎?)但,幸好,有蝙蝠俠,可以讓我們愉快地保持期待。

7.12.2008

天堂此時 Paradise Now

透過歐美媒體,我們大部份人都知道以色列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強悍,當有爆炸案發生,我們第一時間也會想:又是恐佈份子幹的吧!然後我們的新聞媒體也會在編譯CNN的新聞畫面後下個結論:台灣目前不會受到恐佈份子的威脅。
非常簡單,反正都推給他們就好了。
「天堂此時」難得地試著用另一邊的角度,更難得的是讓世界上的其他人看到。
跟著影片,發現那麼無用(同時無害)的兩個人,會成為報紙上的頭版照片,會有一個統一的名字:terrorist。
試著向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經濟水平和社會信仰的其他人說明,是什麼樣的信念會讓他們做這樣的選擇,又或者光是試著說明他們也許沒有選擇,就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
「天堂此時」並沒有試著合理化他們持炸彈的行為,但可以讓我們用短短的90分鐘,只是看看,看看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看看他們的母親,看看他們也想談場戀愛。
本片贏得2006金球獎最佳外語片,2006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沒有拿到奧斯卡,不令人意外,希望有機會可以上院線,也希望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看這部片。

另一個愛情故事 Just Another Love Story

兩個彼此無關的群體,要如何互動出一個新的愛情故事?
它就這麼發生了,像是取樣般各抽出一個人,再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

因為一場意外車禍,而創造出的愛情故事,在你覺得猜到之後的發展時,它又轉了一個方向。色彩抽離奇異,劇情像是可以預料也出人意外。

同時幽默。如果上院線不妨去看看。

公主追殺令 Princess

在一次電視節目裡日日春協會和流鶯的訪談中,聽一位社會工作者提到:「對性工作者的態度,往往代表一個社會對性的態度。」
「公主追殺令」裡透過情色工業所衍生出各種身分的對立和衝突,丟出許多問號。

奧古斯特在全片裡不斷地試圖以各種方式恢復他姐姐的原始身分,世上沒有什麼A片女優「公主」,只有他的姐姐汀娜。奧古斯特的問題,就是大家對A片女優的崇拜和習以為常。這種產業的行銷結構,消費掉許多女孩,和那些女孩的家人。

一般社會對情色生意都有既定的刻板評價,A片女星走在成名和道德之間的模糊地帶,本片把A片女星和妓女放在一起,衝擊觀眾的傳統認知:妓女就是低賤的嗎?如果透過鏡頭拍攝販售就反而變成人人欣羨的電影明星?A片女星可以公然地宣傳自己的限制級電影,但妓女卻必須躲躲藏藏,如果色情是罪,那麼目前社會對情色工業的道德漠視反而呈現出一種異常的矛盾。

奧古斯特對情色工業的仇視,是因為他們把姐姐變成了A片女星?還是成為A片女星的生活方式殺了汀娜?奧古斯特銷毀了所有汀娜的影帶、光碟、所有公主曾經存在的記錄,但奧古斯特曾經也是個喜歡拿著DV拍東拍西的年輕人,甚至第一支公主主演的色情片還是奧古斯特協助拍攝的,他想要銷毀的是公主的存在還是自己的罪惡?如果人類對於鏡頭的窺視本能地無法抗拒,這是否足以合理化人們對於情色影片的迷戀?

「公主追殺令」包含了兩個主要的視覺語言:色情和暴力。
在許多電影分級制裡暴力其實比色情更容易過關,「公主追殺令」的故事看似是主角奧古斯特一一除掉把他的姐姐變成A片女星的情色工業黑手,但在這個過程裡是否色情已被暴力取代,以另一種煽情在螢幕上揮灑?

米亞,是汀娜留下來的女兒。奧古斯特把她帶離妓院,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跟幼小的米亞一起生活。米亞並不如奧古斯特想像地純真無邪,在她身上奧古斯特只看到更多情色工業的遺毒,透過小女孩來呈現,和暴力的鏡頭同樣驚悚。奧古斯特阻止米亞模仿汀娜在影片裡的動作和叫聲,卻要米亞幫助他倒汽油、拿武器,如果暴力的影響等同色情,這是否可以表示復仇的盲目讓人們自相矛盾?但讓米亞攻擊曾經傷害過她的男人,是否又是一種變向的治療?

查理,是姐姐汀娜的男友,也是創造公主的推手,是否像查理所說,因為奧古斯特愛拍攝,所以其實是他把自己的姐姐變成A片紅星?查理代表終極的罪惡,奧古斯特必須一路清除各種阻礙才有機會接近查理,但復仇畢竟是盲目的,最後奧古斯特的安排殺了他自己和米亞,查理仍然活著,觀眾需要查理死亡來得到正義伸張的慰藉,這樣的結局安排是否也表示在現實生活裡,情色幕後的黑手不可能消失,汀娜喜歡查理,米亞也喜歡查理勝過奧古斯特,人類被邪惡吸引的無盡輪迴只能不斷上演。

「公主追殺令」大膽地質疑丹麥社會對情色的支持和開放,同時藉由小女孩米亞和奧古斯特傳教士的身分把傳統的禁忌和概念進行比對和檢視。片中電影從業人員認為,公主只不過是A片工業的一小塊而已,奧古斯特實在不需要如此過度反應,也許就像片中的老妓女凱倫說的:「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責任。」

2.28.2008

潛水鐘與蝴蝶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飾演男主角尚—多明尼克的大帥哥演員馬修阿瑪瑞克(Mathieu Amalric)我上一次對他有印象是在2006的金馬影展裡。在「小情人大風波」(A Curtain Raiser)他只是配角驚鴻一瞥,當然他還有在「幕尼黑」、「凡爾賽拜金女」、「威尼斯早晨」裡演出,只是都不如這次會讓人絕對記憶。
雖然影片的前半部他在潛水鐘裡,但我們其實感覺不出重量的。透過主觀鏡頭的位置和口白,我們聽見男主角在想什麼,而看不到他中風後的樣子。他仍然就是那位風流幽默的雜誌總編,欣賞美女治療師,愛看球賽。
像是違反觀看這類主題的電影的規則,在戲院裡,你一定會被多明尼克的風趣給打動,他自我解嘲,而觀眾也可以理所當然地笑出聲音來。
但影片最後,你會知道,他是在潛水鐘裡,你會被悲傷衝擊,只是他讓你相信自己可以像蝴蝶一樣飛翔而忽略了現實的重量。
導演採用了很多主觀鏡位,而不是客觀看著一個在輪椅上麻痺的人。說故事的方法也很不同,影片表明沒有要你買面紙帶手帕的打算,我還沒看過原著,也許這也是書裡的方式。
一般影片常常都用很強烈的不幸來警惕世人,但「潛水鐘與蝴蝶」卻處理的很平等,好像在說「這就是人生,你會擁有你的幸與不幸」,看完影片之後也因此反而產生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以下節錄自對白:
「如今在我看來,我這一生只是一連串的小失誤。
不願意抓住的幸運,放任溜走的快樂時光,是從前我眼瞎耳聾,還是非要有一道不幸的光,才能照亮我真正的本質?」

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竊聽風暴」一開始就讓我很震撼。
「犯人如果無罪會越來越憤怒。由於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會咆哮、甚至暴怒。
如果有罪,不是越來越鎮定、沈默,就是痛哭流涕。
他知道自己為何會來這,確認有罪或無罪的最佳方法,就是不間斷的重覆訊問。」

「從他的供詞中,你們發現什麼?」
「和原來一模一樣。」
「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說實話的人會重組事件,他們的確是如此。
撒謊的人卻早就準備好了說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重複這些。」

影片一開始我們就從男主角衛斯勒為祕密警察上課的內容開始,快速地了解到他大約是什麼樣的人。當有學生舉手表示過度冗長的審問會讓嫌犯太勞累時,當場就被衛斯勒默默地在座位表上打了記號。準確、細心、冷酷,完美的祕密警察,抽掉幾乎所有的人性面,直到因為監控劇作家德瑞曼而陷入他們的生活裡。
看到這麼一個冷血的人在螢幕上動心其實是很有爆炸力的。原來審問室裡的樣子,絕對的信仰,但迷戀上德瑞曼的女伴克麗絲塔。壓抑的、澎湃的情感,但衛斯勒是隱形人,就像他監聽的世界一樣,劇作家和女伶是活生生的,衛斯勒卻是不存在的。
男演員歐路奇莫赫(Ulrich Muhe)一定會讓我們想起凱文史貝西,所以異常親切。他創造的衛斯勒同樣精準,沒有外顯情緒的大波動,但深刻傳達了他因為愛而從無情到溫柔的巨大轉變。
對劇作家的生活來說,衛斯勒就像抽離現實的神祇,從高處靜靜觀看,不涉入他們的生活。而到了後來劇作家和女伶產生利益衝突的時候,衛斯勒也真的像神一樣,自我犧牲來解救他們。也許是因為自我投射,德瑞曼可以是另一個衛斯勒,可以自由、可以奔放,可以光明正大愛克麗絲塔。
德瑞曼像是衛斯勒愛幕著克麗絲塔的感情裡的第三者,而衛斯勒又像是劇作家和女伶之間的第三者,最後女伶出賣劇作家而後意外身亡,克麗絲塔成為忠誠裡背叛的第三者,這三個人的三角關係,互補又錯位,角色多面而易變。
一直在暗地裡的衛斯勒到了最後也成為被觀察者,柏林圍牆倒塌以後才知道衛斯勒的存在的德瑞曼,觀眾跟著他發掘現在的衛斯勒在哪,在做什麼,又是角色再一次的互換。最後拿著書去結帳的衛斯勒,店員問他是否要包裝送人,他看著劇作家獻給他的書說:「這是給我的。」
巧合安排稹密,節奏緊張流暢也很感人,在猜疑裡表現人性很大的溫柔和包容。榮獲無數歐洲大獎,也是第79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

羊男的迷宮 Pan's Lapyrinth

整個農曆年混亂地看片,這部片卻在其中留下痕跡,像是被人重重踩了一腳。
我向來習慣先對影片情節保持一知半解進戲院,然後等著看導演將要給我什麼。
看得出片商有些刻意想把影片帶往奇幻體質來包裝,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票房。這部在79屆奧斯卡提名六項,三項得獎的影片,雖然看起來都是技術類的獎項(「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但其實仍有豐富的故事。

導演喬勒蒙‧迪‧多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過「刀峰戰士」「地獄怪客」等片,但這幾部片我都沒有看過,只是我想光看片名就知道導演對特效操作的功力。
我喜歡導演把影片整體先帶往的方向。因為切入的角度,一開始會相信地底下的王國真的存在的,羊男確實存在,可以恢復奧菲莉亞的公主身分,只要她完成任務,至少我是這樣相信。

然後跟著奧菲莉亞冒險,見識各種奇怪的怪物角色和精靈。但現實的故事線也繼續走,奧菲莉亞的母親因為懷孕不適,奧菲莉亞有失去母親的可能,而假使不幸發生就只剩下她和殘酷的繼父—維達上校共同生活。為了救母親,奧菲莉亞聽了羊男的建議,把樹根放在母親床下以牛奶浸泡,並以血餵養。觀眾必須和奧菲莉亞同樣相信魔法和童話,這樣整個故事才能繼續下去,我們會成為電影裡的奧菲莉亞,而不是她的親母或繼父。

到了影片最後,也許我們可以仍然堅持小女孩的信念,她終於成為公主了,而不是被上校近距離槍殺。但我想導演在這裡改變了一些作法,在奧菲莉亞斷氣之後繼續把故事再講一小段,間接使觀眾意識到也許這地底王國只存在在奧菲莉亞心裡。也因為之前身處在童話裡,一下子回到現實世界,以現實角度了解到沒有出口的奧菲莉亞,親生父親早逝、母親再嫁難產死亡、被繼父囚禁,完全看不到未來希望的11歲,太大的衝擊和重量讓奧菲莉亞的死亡顯得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據飾演片中上校角色的男演員說,他的角色才是唯一的怪物。其實很有道理,所有任務要解決閃避的怪物都是他的分身,而隨著小女孩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怪物也越來越可怕,影片裡的怪物也和一般刻板印象的合成獸不同,人的感覺很強,即使沒有好萊塢電影裡的暴牙和溼淋淋黑漆漆的造型,卻也因為更有人味而加倍可怕。

對奧菲莉亞來說,童話是她的逃生口。但即便如此,她的故事卻不是小矮人和七仙女,而是真正造成生命威脅的怪物。透過奧菲莉亞看到整個當時環境和革命的西班牙,善良的女管家瑪賽迪斯就是現實裡長大的奧菲莉亞,只是她的童話應驗使她活了下來,而奧菲莉亞沒有。整個故事感人而悲傷,在華麗的特效之下,有簡單真誠的情感呈現。

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也許是因為這個這麼直接的中文片名,讓這部電影在貨架上顯得有些奇異的色彩。
一般來說,我不偏好勵志主題,但由尼克諾特這個常演討厭的怪老頭來說服,反倒不會反感。
直到租片回家才知道這是美國片,另外再附上美麗的男體,也許對許多人來說也算賞心悅目吧!

以下節錄自對白:
「最無法討人喜歡的人,通常最需要愛。」

「你要了解自己的抉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好。」
每個行為都有代價與快樂,了解這兩點才能腳踏實地。」

「死亡並不可悲,可悲的是多數人根本沒有真正活過。」

「當你感到害怕,就抽出劍,揮劍斬斷所有雜緒,砍斷所有悔恨、恐懼,斬除過去、未來的包袱。」

「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這種痛苦,得不到就受盡折磨,就算得到,苦難也不會結束,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

總統 The President

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間點看,其實有些對照的敏感。
裡面的對白拿出來和我們真實的生活比較,卻也有趣。

節錄一段電影裡的對白:
「因為政治沒有其他,就是愛群眾!」

「我不知道誰幫你寫演講稿,
內容根本不知所云,
別忘了你是在對牛彈琴,
而牛就是需要安撫。」

婚禮之後 After The Wedding

這整個農歷新年,我繼續補交作業,到出租店把名單上的片子一片一片租回來。
其中「婚禮之後」是我看的第一部。
我覺得歐洲演員都有很厲害的功力,在不同電影裡把自己變成完全不同的人。好萊塢的明星著重在個人特色,但歐洲演員總能融入角色而不落痕跡。男主角麥茲米克森,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樣貌,需要花一些時間告訴自己在「亞瑟王」、「007皇家夜總會」和「只賣有機肉」裡這些截然不同的男人其實是同一個傢伙。
整部電影呈現了另一種看待世間的方式,雖然我覺得在劇情上也許太過峰迴路轉,但導演仍然細膩流暢地鋪陳出整個骨和肉,抓住整部影片的步調和觀眾的呼吸。

誰才是導演 Clash of Egos

看電影的人如果知道整個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不知道還能不能用同樣的心情欣賞。
這部在2007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很犀利也很爆笑。
電影的門尷到底有多高?電影是一門專門的技術和藝術,如果同意「迎合大眾口味的便無法成為真正的藝術」,那電影的角色定位在哪?
一個沒有電影學習和製作背景的普通人可以拍電影嗎?又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而這部毫無章法的片子竟然可以得到影評很高的評價?票房又真的代表了影片的價值嗎?
在各種荒謬的情境裡,被定型的社會角色和身分,藉由被扭曲而一一重新被檢視。

片中的對白有趣又富有張力,湯尼質疑克勞斯的運鏡方法,克勞斯強調這是電影拍攝的手法,叫做「疏離」,可以讓觀眾與劇情暫時脫離,進而讓觀者意識到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湯尼說:「我花三百多塊進戲院,就是要讓你告訴我我在看電影?」兩位男主角也分別扮醜,電影結尾湯尼的大製作更是影涉了昆丁塔倫迪諾的「追殺比爾」,螢幕上髒話和濺血飛灑四處,也完全違背湯尼當初想要拍一部適合閣家觀賞的電影的初衷。
而不只是電影,影片幾乎涵蓋了所有可能與電影產生因果影響的人:導演、編劇、製片、大明星、臨演、工作人員、贊助商、觀眾、影評……透過電影,戲外創造了更多充滿人性張力的情節與互動,使整部影片豐富完整。
影片最後湯尼一家人決定選擇去動物園而不看電影,再把整個討論顛覆,幾乎每部北歐電影的創意都讓人驚喜,「誰才是導演」也絕對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不過如果以這部電影的邏輯,我們這些看完電影寫感想的作法,也不值得鼓勵吧^^

迷幻公園 Paranoid Park

電影裡女孩跟男主角說,如果有祕密,把它寫下,收起來、寄出去,或是燒掉。
然後就會覺得好過些。
葛斯范桑的電影,常給我一種獨特的美國味道。這部電影,杜可風把它拍得很漂亮。就像青春一樣,珍貴短暫,彷彿是人生裡最美好的時光,但又因為稍縱即逝,所以總會帶著哀傷。
男主角和他滑板的世界成為電影裡美麗的風景。
死亡的陰影也追趕出青春更多變的顏色。

1.02.2008

被遺忘的1937 Naking

我想這部影片並不能算佳片。
它似乎太過用力想要讓人相信當時確實發生了這些事件,明星的臉孔雖然是演出真實的人物,但反而顯得不大自然。
但我想對台灣人來說,應該少有人會懷疑影片裡描述的是假的。
這曾算是一部份的課本知識,除了慰安婦阿嬷抗議的新聞偶爾有機會短短出現之外,這個議題我想已完全走出台灣人的生活了。
台灣人愛日本。愛日本人。不管是文化方面、消費用品方面、飲食方面,日本的每一面我們都迷戀不已。而日本人的確在許多方面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但擺明這個主題在台灣會是相當低的關心度,台灣人不介意當年發生的事,大家也普遍不關心發生在阿嬷身上的不辛,但我們的不介意,恐怕不是來自於寬容,又是無知。在電影院裡與我一起看這部電影的只有另外3個人,而其中兩位應該是把它當喜劇片看,雖然我不知道笑點在哪裡,雖然我不知道看著白髮蒼蒼的婆婆說著怎麼被強暴哪裡好笑,看著垂垂老矣的日本兵說著怎麼殺平民百姓會很有趣,但事實在眼前,的確有人可以把這樣的電影當賀歲片來欣賞。
當然這部電影並不盡然擁有讓人絕對同意的立場,由外國人出資拍攝,外國人在影片裡仍然是東方人的救星,但諷刺的是賣武器給日本的就是美國,而在國際上強勢蠻橫聞名的中國似乎也不適合扮演這樣楚楚可憐的角色,畢竟時至今日人事以非,當時的災難並不只限於中國,這樣的正義要全數奉還給現在的大陸當局恐怕也並不妥當。
但這仍然是台灣人的一個機會,有一個機會我們可以知悉歷史,在這個政府當局迫不及待割掉過去的時候,而台灣人向來最難學會的課題就是寬恕和包容(也許我應該修正為政客一直學不會的課題),歷史是無法被改變的,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在我們欣然接受某些即成事實的現狀之前,也許我們可以藉著更了解背後的成因和歷史沿革,決定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接受」表示知情而且選擇了面對的態度,就不再是盲從和鄉愿,這也是歷史給予人類的智慧。

4月3週又2天 4 Months, 3 Weeks & 2 Days

對於今年金馬影展繳了白卷的我來說,最近就像是去長春補考一般,把一部一部片單裡的遺憾補回來。
我對羅馬尼亞的電影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對羅馬尼亞這個國家也一無所知。
時間地點設定在羅馬尼亞共產黨垮台前的最後一年。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個社會背景,墮胎才必須絕對的保密。
兩個女生,一個要墮胎,一個協助她。我感興趣的是這部電影裡的女性角色。這兩個女生,懷孕的那位—嘉碧塔,完全看起來像無行為能力者,不敢打電話、不會做決定,一些張羅事宜、和密醫交涉全部得靠女主角歐蒂莉亞自己處理。嘉碧塔像是傳統未婚受孕的女生,是典型的被害者,得靠外界伸出援手來拯救她,有趣的是一直試著救她的王子卻是另一個女生—歐蒂莉亞獨立聰明,約定墮胎的這天是她男友母親的大壽,她往來奔波來回處理每個非她不可的狀況。
這情況挑釁了大半主流電影裡女性總是必須等待男性救援的固定走向,延伸出為什麼女性會成為社會裡或戲劇裡被動的弱勢角色,為什麼女性總是要被拯救,又如果施救者也是女性會如何。
而男性在這部電影裡出現最強烈的象徵就是那位密醫。他就像一直沒出現在電影裡—讓嘉碧塔懷孕的那個男人一樣負面。先是一個傢伙讓嘉碧塔懷孕,所以這兩個女孩才要四處借錢、偷訂旅社約密醫墮胎,結果密醫除了要錢還勒索要與兩個女生發生性行為。友誼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看起來嘉碧塔闖的禍一件比一件難以收拾,歐蒂莉亞雖然現代自主,但男人再次把她打回刻板受苦受難的女性樣版。
這部電影裡我們看不到任何的性愛畫面,但問題都源自與此。先是性愛造成了嘉碧塔懷孕,然後密醫強行要求性行為;甚至是後面流出來已具有嬰孩樣貌的胚胎,所有的麻煩和後患無窮都是因為不當或不成熟的性。
嘉碧塔把流出來的胚胎留在浴室地板上,等著歐蒂莉亞回來處理,把孩子包在毛巾塞在包包裡的歐蒂莉亞,在暗巷裡像是走了無盡的路,這時她又像母親,帶著一個已無生命的孩子,但無奈的是她唯一能決定的是可以在哪裡丟掉它。
整部電影的手法寫實,事實上有流血的畫面不多,除了毛巾上流體的嬰兒雛形,其實並沒有出現什麼血腥的鏡頭。但那些看不見的部份卻主導了整個劇情,和造成整部影片可怕的張力,我們只看到下體裸露到浴室清洗的歐蒂莉亞,但被迫與密醫發生性行為的過程更因為看不到而加倍駭人。
我保留一般認為導演是在控訴墮胎的這個立場,因為我並不認為出現嬰兒的樣貌就是殘忍,就像並非出現戰地屍首的畫面就是反戰。我反而欣賞導演採用的開放態度,包含男性與女性,現實與母性,各自擁有不同的理由和不同的不得不,讓這整個議題被充分的注目和討論,在這其中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人性。
就像是走在雪地裡一步一步辛苦地艱難地,每踏一步都會留下深深的鞋印,整部影片包含結尾都簡單有力。發生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裡,從兩個女孩身上看到整個社會的無力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