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2009

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有些電影會讓人很難收手。你會想去找出相關的原著、音樂、背景,像是一頭栽進去一樣,忙碌著想把每一面都展開,看更多、了解更多,這就是《阿拉斯加之死》在我身上發生的情況。
是怎麼樣的心情會選擇放下一切?多數人總是嚷著辭掉工作,離開城市,但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丟掉這些所有所有?我覺得震撼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個真實發生的事,一個真實的人。但從電影裡看來,克里斯多夫在執行這個理念時,是那麼單純而專一,也許就是這種單純,才能更有力量快速地渲染開來。
很難不被他打動。不管是他的選擇,他的實踐方法,他的信念,因為太真實了,就像咬下一口全生的肉塊,血和筋肉在嘴裡溢出,很難不被震撼。因為他就這麼放下了我們迷戀的、執著的享受和物質生活,我們壓抑不下的慾望,他就像站在河邊的孩子,看著這些從他眼前流過。
陪伴他在孤夜的,除了大自然,還有書。在電影裡便有提到書裡的字句:「非不愛人,更愛自然」。與其說把自己丟到大自然裡是自我放逐,把自己放進功利的社會裡不更像?在大自然裡,你有的選擇可能還多過社會規範下能提供的空間,至於這個題材會不會太反社會了?也許吧!但提出這種檢視和價值的可能實在讓人感動,藉由一個人的行動,一個取捨的念頭,能夠影響擴及到無數的人,這個聲音在主流社會裡又是多麼的微小,多麼的珍貴。
Emile Hirsch帶點純真的臉孔,詮釋這個行動很有說服力,看起來很聰明,像是聽話的乖孩子但其實有自己的打算。讓人期待他之後的演出。
一個人的理想可以把一個人推多遠?要執行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克里斯多夫不用對任何人交待,也不是全然為叛逆而做,回到人的最小單位,一個人,純然的理想可以把人帶到多遠?即使他最後有向人求救的想法,仍無損於他完成的、示範的、信仰的那個東西,那個在我們心中爆炸的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