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4金馬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4金馬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24.2015

吸血鬼家庭詩篇 We Do In The Shadows

這部紐西蘭電影,幾乎可以用「可愛」來形容,有趣的命題,帶領觀眾一窺吸血鬼除了咬人進食吃飯之外,平時有什麼生活消遣--是吸血鬼的Home Video實境秀。
到底今天誰該輪流洗碗,咬脖子的時候又要如何才不會搞得房間沙發一團糟呢?畢竟吸血鬼是要永無止境地「活著」,環境衛生也很重要。
雖然有點惡搞,但還不算壞品味,是影展中可以開心輕鬆地觀賞的影片,也很適合節日時的Party大家一起看。吸血鬼竟然都有同志傾向?保證是絕無僅有的大爆雷。

暴力小姐 Miss Violence

如果想要知道希臘的債務和社會問題到底嚴重到什麼地步,也許可以用這部電影來約略推想猜測。
我在影展時在電影院看完這部片,旁邊是一對看似像父女的家人,較年輕的女性正在對老人簡單解釋發生的事,老人偶爾會驚呼出他的感想,而被我制止(我是電影院裡的法西斯)(嘆)
和鄰座說著「這個家庭真奇怪」的感想截然不同,我在電影一開始就猜到了這個家庭彼此的關係。 所以對於後來的亂倫、背德的劇情並不驚訝,但猜到並不代表可以適應,這是部會讓人皺著眉頭從頭看到尾的影片。
不知道這麼沈重的力道是否可以改變或打醒昏睡的政府,雖然畫面不算極度暴力血腥,但省了血漿,暴力仍然到位,觀影前三思。

蒼白之月 Pale Moon

這個月才因為工作前往香港,在香港電影節也看到這部片的介紹。這部片我是為了看女主角宮澤理惠才看的。而她也沒有讓我失望。
在我年輕還在唸書的時候曾出版全裸寫真造成很大轟動的理惠小姐,這種清純與開放聚合在一起的衝突印象,讓她成為非常適合詮釋這個角色的極佳人選。
點到為止,讓觀眾有更多想像的演出表現,說服了觀眾為什麼女主角會選擇抛棄原來定規的平實生活,而決定忠於自己的慾望,即使從此失序脫軌也執意前進。
電影的結局像許多日本電影一樣,有著讓人驚訝的轉折,這可能是日本電影結尾的慣常缺點,不過如果對此不要太過介意,就還是可以愉快的享受電影。

導演是執導過《聽說桐島退社了》的吉田大八先生。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Still Life

這部影片是從表面和細部都可以欣賞的電影。
有的影片只能看場面、氣勢,細膩的細節和轉折都處理地比較粗糙;有的電影是適合靜下心來看細處,整體格局撐不起來。不過這部電影並不屬於前面這兩種情況。這是部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和檢視,都可以得到不同趣味的好電影。

我尤其喜歡的橋段,是男主角坐火車的那幾段。我不確定是否是刻意安排,在男主角的內心還沒有打開時,他是背對火車的前進方向的。他雖然活著,但像是沒有生存痕跡的人,就像他服務的客戶一樣。後來他的人生出現了變化,他開始有夢想有期待,在前往工作地點的路上,他與火車一起前進,坐著與火車相同的前進方向,他的心情和感受也完全不一樣。
當然這也可能是影迷自己想太多,並不是導演特別的安排,但就算是巧合,我也喜歡這個巧合。
演員艾迪馬森的演出也值得一看,不用力地把每個段落的情緒都自然流洩出來,是演員真正強大的功力。
對於平時在忙碌生活中,沒有感覺,或無法感覺的觀眾,是個溫柔的提醒。

6.24.2015

年少時代 Boyhood

我的童年也常搬家。每次搬家我都不知道是為什麼,對小孩子來說,童年有太多無權過問和不得不,搬家也是屬於其中之一。

男主角梅森因為媽媽的人生規劃和感情因素,跟著媽媽離婚、再婚、再離婚、再搬家,電影裡有一個橋段是梅森坐在車裡準備離開,透過後座車窗看著曾經住過的房子最後一眼,這一幕讓我心頭一緊,童年時遊玩的場所、好朋友、家門前的樹......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從這一刻起都將變成過去式,變成長大後對春、孩提時期的模糊記憶,帶著一點點模糊的美好。梅森的玩伴還騎著腳踏車趕來送他們,一邊對車內的梅森輕輕揮了揮手,鏡頭沒有仔細帶到,一閃而逝的匆匆再見就像對這個曾經住過的屋子、幾歲以前的回憶一樣,沒時間好好哀傷,必須繼續被大人帶走的主導的人生。

整部年少時代其實比較小品,鏡頭記錄了梅森的成長痕跡,影片宣傳時強調的共耗費12年陸續拍攝,也的確是一個亮點。年少時代不像導演李察林克雷特之前的知名作品《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在大量的對話和對談中導入劇情,年少時代比較安靜,梅森比較是被動地被安排或承受母親的決定,但仍然帶有一點導演慣有的紀錄角度,和淡淡的青春感傷。

12.19.2014

曠世奇片之死 Jodorowsky's Dune

因為稍微對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藍絲絨》 (Blue Velvet)有點認識,所以想看看《沙丘魔堡》(Dune)如果不是由林區來執導,原來的作者會怎麼做?

這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十分的熱血。是導演也是創作人,高齡白髮的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熱情地講述著當時對《Dune》這部電影的規劃,他獨具慧眼地任用了多位極具才華的藝術家,雖然他的《Dune》沒有拍成,但團隊裡,被導演稱為「心靈戰士」的幕後工作人員,後來在《異形》等多部電影中建造了影史經典的怪奇異象,證明導演卓越的識人功力。
這部電影也是由超級的夢幻卡司組成,達利、奧森威爾斯、米克傑格,配樂則是交由平克佛洛伊德⋯⋯的確很難想像,也許這就是too good to be true吧:)

《沙丘魔堡》的大衛林區版的確讓人失望,也因此尤杜洛斯基版《Dune》更是讓人好奇而神往。明明花費了幾乎可說是畢生的心血來籌劃,但因為當時的好萊塢片商對尤杜洛斯基極不放心,在強烈的不信任下,這部可能改寫電影史上賣座影片規則的鉅作,就這麼無疾而終。看著整頭白髮、說話鏗鏘有力的尤杜洛斯基,描述著開拍前如何訓練男主角Brontis Jodorowsky(他同時也是尤杜洛斯基的兒子),前製作業的前兩年開始就要他學習空手道、武術和格鬥技巧,還有其他許許多多難以細數的規劃和準備,尤杜洛斯基講述地越是充滿熱情,就同時可以感受到莫大的失望和失落。我十分佩服他可以接受和面對這樣無情的安排,畢竟這部天馬行空、超乎想像的影片,每一個分鏡的片格都已繪製完成。

如果觀眾正對於自身所處的現狀有些不滿,感覺在生活中接受了太多妥協,那麼就來看這部紀錄片吧!看著尤杜洛斯基老先生,用他高齡85歲的歷練勸告你think BIG:「不要害怕去想像!而且是很大、很狂野的想像!」保證看完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