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09

附:阿拉斯加之死﹣讀完原著

電影是一個切面,書是厚厚的文字,比起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三百多頁的書試圖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克里斯多夫.麥克肯多斯。
相較起來,我覺得電影浪漫的多。電影裡描述了克里斯自己的歷險,除了他遇到的人事物之外,電影裡很重要的部份是他自己一人在荒野裡生活的情景,從他的打獵、閱讀裡,我們好像可以觸摸到他的內心。
原著的作者是強.克拉庫爾,可能因為他有為雜誌撰述文稿和報導的背景,書本讀起來像是從一個大人的角度來看克里斯,雖然他的立場是理解和相信克里斯的選擇,但難以避免地「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即代表著必須放入大量的現實,而作者的線索來源就必須去訪問遇過克里斯的人、他的家人、同學和後來保持聯絡的朋友,從他們的回憶裡來還原克里斯。
這本書我並不算很喜歡,但如果想更了解克里斯,它的確是少數珍貴的資料之一,是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傳記小說,形容成資料也許更加合適。雖然讀完仍讓我有種沒有被搔到癢處的失落,但讀到書裡描述克里斯大體被發現的過程和他生命最後的時光,我還是哭了,這種難過也許是因為我們失去了這麼獨特的克里斯,也許是因為被這麼單純美好的靈魂撞擊,但我又怎麼能為克里斯難過呢?覺得他失去生命是因為愚蠢,這樣想的人不就還是從社會保守的觀點來看,完全沒有被他的選擇所感動?!沒有人能保證自己能置身在生存危機之外,比起強權富國領袖興起戰爭,又怎麼能說克里斯不愛惜生命,說他愚蠢?
說他是自己害死自己,這種批評怎麼說都只是就成敗論英雄而已。他試圖求救,也積極求生,但還能從容面對死亡,要如何說這樣的人沒有勇氣呢?也許他低估了自然界的力量,但人類、動物界裡所有青春的生命不都是如此嗎?我們又怎麼能預設他「應該」要重回文明建構出來的社會?覺得回到社會秩序裡他的人生就會更美好?
原著、電影、電影原聲帶,這三者都是之後的作者放入了自己的想像,但電影原聲帶和電影較以克里斯出發,他看到的、體會到的感動、他的觀點,雖然經過了導演和創作人轉譯,但似乎我們還能從中感受到克里斯的溫度,感受到他獨特獨立的靈魂閃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