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07

開羅紫玫瑰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倫的電影。

在浪漫的概念底下,豐富有趣的討論。
隔了幾年,再看一次還是很有趣。

整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有個很愛看電影的女孩,
有一天電影裡的某個角色愛上了她,走出電影,
現實裡的男演員後來也出現,大家試圖要弭平這場混亂。

「開羅紫玫瑰」這個片名和電影裡女主角—西西麗雅一直重複看的那部片同名,我看過幾部後設電影,但我想在開羅紫玫瑰裡,這個概念和形式的確用了很有趣的表現方式,被反覆探討。現實和電影的差異到底有多少?電影裡的人可以在真實世界生存嗎?人又能在電影裡生活嗎?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會投向哪邊?

西西麗雅應該會讓很多影痴很有認同感,熱愛電影,在電影裡擁抱著浪漫和美好,暫時以此忘卻現實。西西麗雅的現實也的確讓人很想抛開,糟糕的婚姻關係、游手好閒的丈夫和衰敗的經濟現況,現實的老闆和瑣碎又不適合她的工作。

不管每個愛電影的人、進戲院看電影的人到底是否把自己投射成銀幕裡的角色,我想每個人都喜歡感受電影裡的生活,就像感受電視裡的生活,即使是日常一般的事,透過銀光幕就變得很魔幻誘人。

電影裡的湯姆巴斯特走出銀幕,愛上現實生活裡的西西麗雅,湯姆巴斯特浪漫、專情、勇敢、熱誠,幾乎集合了所有女性喜愛的特質,他是無瑕的,因為他是個「概念」。所以他不知道在現實中開車需要鑰匙,在餐廳吃飯要付真鈔、接吻後做愛前畫面是不會淡出的。

湯姆邀請西西麗雅進入戲中戲的電影裡,和他們一起去俱樂部,享受銀幕裡的生活。好像是為求公平而與現實生活相較,電影裡的東西是否像它看起來那般美好,西西麗雅發現香檳其實是薑汁汽水,而旁邊的角色和她說:「電影就是這樣的!」

為了和西西麗雅在一起,湯姆學習著所謂的「真實」,但有趣的是,就像銀幕裡等著湯姆歸隊的其他角色說的:「虛構的人想要真實,真實的人卻想要虛構。」人們反覆進電影院看著銀幕光點的閃動,像等著被催眠一般等著陶醉,而電影裡的人卻希望自己可以有選擇權,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走出那個虛構的世界,但其實就像角色演膩了千篇一律的劇情,重複再重複地走位和唸白,現實生活裡的人難道就有比較多的選擇權,可以拒絕重複的生活節奏和規律無趣的工作,而擁有選擇權難道就比較自由嗎?

後來也遇到西西麗雅的男演員—吉爾謝弗德,他剛好是湯姆巴斯特最好的對照組。他演活了湯姆巴斯特,對一般人來說他是位演員,是個帶有不真實色彩的明星,但之於湯姆巴斯特,吉爾卻成為實實在在的真實男性。他不由自主地也被西西麗雅吸引,而他又必須拆散湯姆和西西麗雅,這樣湯姆才會回到銀幕裡,戲才能繼續放映,吉爾的演藝之路也才能繼續。

相較於和湯姆巴斯特在一起,吉爾謝弗德希望西西麗雅和他一起去好萊塢的提議似乎更不真實。但西西麗雅還是覺得她是個真實的人,她活在真實世界,即使看起來最不真實的事發生了。她拒絕了湯姆巴斯特,放棄了這個完美的概念,選擇真實的吉爾。但吉爾卻丟下了她,達到讓湯姆回去電影裡的目的後,他丟下西西麗雅先行離開。擁有選擇權似乎仍然無法代表擁有自由,所謂的真實其實是比較得來的,相較於湯姆也許吉爾代表真實,但相較於現實吉爾仍是個包裝之下的產物,是個「明星」,就像其實吉爾謝弗德也是個藝名,他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概念。

湯姆巴斯特在戲中戲「開羅紫玫瑰」裡尋找一種傳說中的紫玫瑰,這朵紫玫瑰成為整部電影的核心,它是湯姆得不到的現實、是西西麗雅無法擁有兼併真實和電影,那種進乎完美而又類似夢想的物質;它是吉爾可能錯過的真愛,也是所有觀影人試著在銀光幕前搜尋的答案。

我很喜歡電影最後一幕的安排。好像是暗示Happy ending只有在電影裡會發生,就像「開羅紫玫瑰」終究會下檔一樣,西西麗雅的夢也結束了。她得知吉爾的離去,帶著行李再度進入戲院裡坐了下來,戲院裡已經換上了新的劇碼,新的電影。失望沮喪的西西麗雅漸漸注意到銀幕上的光影閃動,她的注視裡好像慢慢地產生的光彩,就像重新點燃了希望,但不是那種刺眼地呼口號式的,彷彿有包容和釋懷,又好像再度進入了她曾有機會生活在其中的電影世界,她曾喝過的薑汁汽水香檳。就像電影的本質,人造的夢想,雖然虛構卻是無數人永遠的庇護所。

在角色與角色間的對話流暢精彩,伍迪艾倫同為這部片的編劇和導演(他好像一直都是),整部電影仍有他那種超現實的、焦慮的、荒謬的喜感。

這部電影可能演出了許多為電影執著的人的夢。
而我們仍會繼續在銀幕前迷醉。

P.S.想要表達比較類似於"Screen",而使用「銀幕」而不是「螢幕」。

12.19.2007

塔羅牌殺人事件 Scoop

伍迪艾倫的電影我才看了三部,這就是第三部。
因為不夠熟悉,所以伍迪艾倫對我來說還是新鮮的,即使電影的手法對於部份影迷來說與之前的作品類似,我也看得愉快。
伍迪艾倫演魔術師時,我身旁的觀眾小聲驚呼:「哇!他已經要七十歲了吧!」(Woody Allen生於1935年)他看著台下的觀眾,小心地享受著掌聲,我覺得他的表情彷彿在問螢幕前的我們:「還喜歡這部電影嗎?」
影片一開始演出死神的那段,包括看起來有點克難的幽冥船,都逗得我發笑。我覺得從這部片裡也很輕易地可以體會伍迪艾倫式的幽默,即使是帶點神經質的,即使這部電影可能不夠經典到拿來推薦認識伍迪艾倫,但我想還算輕鬆好消化。

11.25.2007

凡爾賽拜金女 Marie Antoinette

和一般人一樣,我也是從「愛情不用翻譯」認識蘇菲亞柯波拉。
雖然這部影片的確和我想像中有些許出入,不過我想會進戲院本身也就是期待導演會給觀眾一些未知的驚喜。
嚴格來說,這類的主題有很多種操作的方式,而導演的選擇還蠻特別的。沒有氣勢磅礡的場景,淡化的史實,看起來沒有皇族的仁義道德,也沒有期待的八卦密辛。
像是看一個少女的側寫,隱含了很多訊息在華麗的服裝和包裝裡。
在電影結束時,旁邊的觀眾抱怨到電影的配樂真是太不古典了,使他無法順利進入電影的情境裡,但我恰巧就是格外喜歡它的配樂。
在電影一開場時我一度以為走錯觀影廳,華麗的搖滾樂在黑暗中爆炸開來。彷彿是為這部電影定調,好像在一開場就和觀眾坦白:「這不會和你想像的一樣。」
克莉絲汀鄧斯特,她的演出中我最欣賞的還是「夜訪吸血鬼」裡的表現。不過雖然在這部電影中她看起來和她所處的宮廷有種衝突感,但這種違和也許正好反映瑪麗在當時的法國宮廷裡面臨的處境。
整體來說,給我的感覺不如「愛情不用翻譯」那麼驚喜,也沒有那麼細膩深刻,在觀影時我不禁一直想像如果是法語發音會如何,但導演畢竟像瑪麗一樣擺脫了許多包袱,試著給觀者一個新的角度。

Friends With Money

我想人到了一個年紀,就會無法停止回頭看過去。
那天晚上看了HBO的影片“Friends With Money“(台譯「我的好野女友」)
影片其實不很沈重,很多橋段就像生活的片段直接貼上來的,之前看過導演的訪談提到,她拍這部片想要討論「我們變成了當初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了嗎?」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好像總是花了許多力氣在把我們的人生導向一個方向、一種結果、一種呈現方式、一種定位、一個可能。
是我們讓我們的人生成為目前的樣貌,還是這是天意如此?
如果到頭來是徒勞無功,人們為何還如此執著於花費畢生的精力來成就自己?在付出了無止盡的努力之後,總是無法盡如人意的人生,我們為何還願意持續不斷地再投資自己的人生?
導演沒有丟出絕對的立場,在簡單平實的生活對談裡,很多訊息都被釋出,不管是字面上的或是隱含的,像是包容著各種可能和各種差異,也開放各種解答,或者,無解答也可以。

11.03.2007

色戒 Lust, Caution

對李安的電影總是很難下筆。
當然是因為他目前的地位和聲望,還有他的電影的高關心度和能見度,會有無數的專人學者大作文章,仔細研究。
對於色戒,我想說的事只有一件。
每個人對角色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詮釋,也可以抱持著自己主觀的意見。
王力宏飾演的鄺裕民,恰巧代表了一種不真實。
李安對每個細節的講究,讓王力宏還不如片廠裡街景上的那些法國梧桐。
就像臥虎藏龍裡的張震,而張震只是聲音上的問題,王力宏還包括了更多。
而其中的諷刺就在這裡,國家民族主義下的忠誠和愛國情操,在戰時其實是過度理想化又虛無飄渺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鄺裕民正是這種情操的代號。
而王力宏不佳的唸白和缺乏說服力的演出,更增加這個角色似乎只會呼喊口號的不切實際。對王佳芝來說,國家精神像是身處大海卻看不到岸邊,唯一連繫的細繩只看到自己手裡握著的這端,另一端沒有盡頭地消失在迷霧裡。這條沒有實體感的繫繩,正是王力宏表現出的鄺裕民。
這個有趣的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在導演的計算之內。

8.31.2007

惡女花魁 Sakuran

其實這部電影我最熟悉的是椎名林檎。
看整部電影的過程像是把所有她的聲音味道再感受一遍。

導演蜷川實花,好像常在日本的時尚雜誌看到這個名字,全片也的確有很強的色彩發揮,就好像一群遊女風花雪月的生活還不夠冶豔似的,所有衣服、圖騰、屏風、妝容都吸飽了色料,用100%的紅在螢幕上燃燒。
鏡頭呈現出一種停格的美感。像是一張張全彩的圖片說著故事,像雜誌上的服裝照,畫面是暫停了,但衣擺、Model的表情、手勢、眼神動線都還繼續說著某個情境,幾乎可以說導演的時尚背景主導了全片的調性,但也因此這部影片裡的部份人物有時顯得比較局部,不夠全面,演技也看起來像是大家自由發揮。
以整個架構來說,與原著漫畫的差異不大,故事的flow也很接近,把高尾和三雲這兩個角色合併,加入武士倉之助(椎名桔平),再把結局改成愛情喜劇結局。其實漫畫中的部份橋段和轉折有時就有倉促的感覺,不知道是否是翻譯的關係,但在遊女的眼神描繪和角色設定上補足了這個部份。所以很難偏重電影或原著漫畫,兩者各有優缺點。只能說不算是大幅度的改編。
演清葉的土屋安娜,因為我只看過她在松子裡不算吃重的演出,所以不熟悉她除了音樂以外的戲劇表現。剛開始看到她的混血面孔當然會覺得有些奇怪,全片充滿了東方五官和色彩,但某些角度和漫畫裡靈活的大眼睛嘴唇微翹的清葉還是有幾分相似,雖然有時土屋安娜的酒渦會讓她穿幫。
這部片會讓人先注意到飾演粧妃的菅野美穗。從日劇、電影已經看過很多菅野美穗,在惡女花魁裡,她把整部影片的情慾成功挑起。
她在片裡首先要為所有人示範「花魁」之所以成為花魁的原因,如果在開場她沒有把花魁的魅表現出來,整部片就撐不起來,觀眾也不會期待之後的清葉,眾多美麗的女演員也會只流於裝模作樣。
她算是清葉眼中的第一個樣版,觀眾也要靠這個角色進入吉原的遊女生活,在清葉夜半窺看她和男子交歡的場面,男人的左手抓住粧妃的胸,磨擦揉捏,另一手逗弄她的私處,透過鏡頭裡的這種偷窺和在電影院的光明正大,觀眾的情慾也被帶到高潮。她的呻吟也很性感,雖然她的背太瘦了些(其實片中的女演員的年紀比起原著都嫌年長了一些,土屋女娜的特寫鏡頭,皮膚也不如漫畫裡描述的吹彈可破。)粧妃嘲笑清葉的笑聲,質問和指責,不用嘶喊就有份量,細緻的五官綜合女傑般的豪氣,宿命的無奈但仍堅強面對的姿態。
飾演高尾的木村佳乃有很好的氣質,但像她其他的演出一樣,總給我一種不夠放開的感覺,她在片中是善妒的角色,必須小心護衛自己的地盤,壓制後起之秀。相較起來,漫畫的的三雲反而比較生動立體,安野夢洋子把她的眼神處理的很失焦,情緒也幾乎看不出起伏,是個內斂又摸不透的角色。
高尾和永瀨正敏飾演的浮世繪畫師的一場激烈床戲,這場幾乎互相懲罰折磨的場面,在經營上不夠到位而削弱了之後情殺的力道。那些飛濺在屏風上的血,鮮豔的色彩被更鮮豔的色彩覆蓋,如果床戲夠動魄驚心,這場愛情會夠絕望,死亡也會更淒美。
這部片果然是女人天下,相形之下男性的角色都成了配角。他們是始作俑者,看似主控了遊女的生命,床弟之間又反被宰制。

椎名林檎充滿在整部影片裡。在性愛場面、追逐橋段、妒意糾結裡都有,錯綜複綜的和服圖案和錯綜複雜的情感,搭配爵士、電子曲風,和電影的古典主題形成對比,有種東西合併綜合的趣味。音樂是華麗的百老匯,畫面也是,雖然許多曲目是舊歌重編,站在這部電影的角度上卻意外賦予新意。
雖然角色的處理還不夠成熟,雖然電影裡需要的寓意和暗示顯得太過刻意,但豐富的色彩、燈光處理形成的獨特視覺風格還是值得進戲院一看。

P.S.
.蜷川實花的個人官網首頁就是土屋安娜穿著現代的小洋裝,用咖啡色的捲髮和高跟鞋擺出清葉吸煙管的樣子,她身後仍是瑰麗的和服圖騰。蜷川也為土屋安娜、成宮寬貴(惣次郎)拍攝過其他攝影作品
.原著安野夢洋子的先生是日本知名的動畫導演—庵野秀明,代表作為「新世紀福音戰士」

8.23.2007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後設文本一一躍上螢光幕,忽然流行了起來。
在「服務生之死」之後,我看了「口白人生」。
導演—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擁抱豔陽天」、「尋找新樂園」我都看過,影片的風格比較難立即聯想在一起,是創作形式很豐富的導演。
而我從來沒看過威爾法洛(Will Ferrell)主演的電影。一部都沒有。他可能在我的選單之外,變成叫得出名字卻永遠不會點的菜。而且我必須不客氣地說,他實在長得不怎麼討喜。也因為他,讓我遲遲沒走進電影院看這部片,直到DVD的檔期才遇上。
可是我卻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真是太棒了。她的咬字和念白,語調和音頻,都很迷人。在她的聲音帶領之下進入這個故事,更是愉快的體驗。她的角色是這部片的演員,也是編劇,她一念之間的決定就能改變他們的人生,和觀眾收到的結局。艾瑪本身的特質賦予了這位被她自己創作的故事折磨著的作家,自然地在螢幕上活起來,抽著菸淋著雨苦惱著。我覺得她給這個角色一種很恰當的灰色,很有深度的、很耐看的,會隨日光照射的角度變成銀灰、深灰或盡乎牆面的白色。既溫柔,也殘忍。
演安娜的瑪姬賈倫荷(Maggie Gyllenhaal)。在我看過"Secretary"(怪ㄎㄚ情緣)之後就迷上了她。導演因為覺得她對生命有種熱情而認為她非常適合片中的角色。我喜歡她給我的自由感覺。好像什麼都攔不住,她可以為理想燃燒,也可以瘋狂,在HBO的自製電影"Strip Search",片中的演出也很有份量。在「巴黎我愛你」可以再看到她。
當然還有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他在影片解說時表示,口白人生裡他的演出時間比"Finding neverland"多了十幾分鐘,所以他有信心導演的下一部片給他的戲份會越來越多。還提到Harold Crick這個角色是任何演員在演藝生涯裡都會期待和渴望的,而他很生氣導演竟然沒給他這個機會。
馬克福斯特認為男主角應該是一位看起來和一般人沒兩樣的人,相貌平凡而生活無趣。也就是在小說故事裡面,會理所當然被忽略而翻頁過去的人物。威爾法洛的確有十分動人的演出,把平凡裡帶點無奈卻不悲情,還有些喜感的憂鬱表現的很自然。
整部影片裡的視覺符號也很傑出,為表現Harold的規律和嚴謹加分許多。他數著斑馬線的格數、樓梯的階數、任何事物都被他量化了,什麼都可以計算得出來(果然是非常敬業的查稅員)。
影片的節奏控制,觀眾其實沒看多久就猜到會在主角身上發生什麼事,甚至進戲院前就知道了,可是透過Casting讓每位參與的演員把flow帶得很順,配角很盡責的"support"(像是飾演Harold心理醫生的Linda Hunt,片中有著像衣夫人一樣讓人過目不忘的髮型和面容),使得整部影片溫柔、幽默、諷刺又完整。它不是那種一開演就像有人往你心裡丟大石頭的那種震撼感強烈的影片,但它的確特別又有份量,像在商店裡,你還不確定要不要買它,但握在手裡就不願意放下。
達斯汀霍夫曼和艾瑪湯普遜幾乎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從小看到大,但不知為什麼總不會膩。
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我並不熟悉,但接觸到的她都是飾演很有自信的人物,可能因為不熟悉,角色之間的個性又太類似,而有種和她以前的演出脫離不開的感覺。
口白人生以一種親切的態度,講述一件很超現實的故事,簡單,但戲劇感卻很豐富。

P.S.
.電影裡艾瑪湯普遜住的夢幻公寓讓人嚮往,陳設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這個作家的品味和想法
.在英文裡主角是"Leading role",配角是"supporting role",除了戲份多寡,還包含了責任和身份,和中文的主副觀念對照起來格外有趣

8.15.2007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很久沒看電影了。
和朋友借了「巴黎我愛你」的DVD,才覺得有點太晚認識它。
雖然這種什錦總匯的影展片,是影展裡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但還是不減它的風味。
每部影片雖短,但卻說了一個好故事。(廣告也該如此吧)
下面只列舉一些我喜歡的單元和對白。

.布魯諾波達利斯(Bruno podalydes)/<蒙馬特>
找車位的男主角,意外發現一位昏倒在他車旁的女性。
「我的世界就像雜物箱,啥都沒有」

.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巴士底區>
外遇的丈夫準備和總是穿紅外套的妻子離婚。
「他打算在主菜與甜點間抛棄她」、「一開始是佯裝成熱戀中的男人,卻真的變成熱戀中的男人」、「她死在他的懷中,他的感情從此昏迷,不再醒來」
(我很喜歡這支短片整體的氛圍和態度。配樂和第三方旁觀者的口述,讓影片雖短但充滿了諷刺的幽默,像是嘲笑著這個男人生命的荒謬卻浪漫而感性。)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馬叟公園>
父女倆邊走邊談,簡單的行為裡卻有豐富情感。
「難得來巴黎,就不能說法文嗎?」

.佛得烈歐布登(Frederic Auburtin)、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kieu)/<拉丁區>
準備離婚的銀髮夫妻,各有對象但情感仍意韻綿長。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荒謬?」「不會,是別人太嚴肅」

.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14區>
美國女遊客的一人遊巴黎
「他們告訴我了好多巴黎的事,告訴我藝術家在哪找到靈感的,大家都去哪裡找尋生命中的新事物,還告訴我到哪裡可以找到真愛」、「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件我已經忘記的東西,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了,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對...活著的感覺,就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也覺得巴黎愛上了我」


一共有18個故事,每個地區發生的故事是否和當地的歷史或文化背景有關呢?只怪我實在不夠了解巴黎。
其他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讓我們注意到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的16區,照顧嬰兒的年輕女孩,必須放下自己的孩子去做保姆,哼唱著歌曲來安撫寶寶,同一首歌,兩個孩子,兩個世界,隨著她上班的路線發現與女孩相同較深膚色的人們在巴黎的生活。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瑪黑區,在畫作印製裝裱的地方,有可能遇到soulmate?言語不通的情況,男孩追出門口,即使方向錯誤相反,仍充滿無限想像與詩意。
奧利佛舒密茲(Oliver Schmitz)的節日廣場,急救的女孩為重傷的黑人端來的兩杯黑咖啡,就像顫抖的手裡接不住的眼淚。而在旁人的眼光中,那眼淚也有顏色。

除了杜可風的破題方式和伊萊亞伍德的佛羅多演出,我比較不欣賞之外,其他都可算是不錯的短篇故事,像演出紅外套妻子的米蘭達李查遜,眾演員們的表現都十分傑出。而觀影後將導演的舊作和這部電影兩相對照,也是觀看這部片的樂趣之一。

3.09.2007

醜聞筆記 Notes on a Scandal

兩個很強的力量,相互拉扯。
力量的來源,是兩個女人。
感情的佔有是非常自私而強烈的,
不管是男男、男女還是女女。

人對佔有的慾望不分愛情、親情、友情,
芭芭拉長久的寂寞化成強大渴望伴侶的動力,
但我認為她並不接受自己對女性的慾望,
她對別人冷眼旁觀的殘酷標準同樣也套在她自己身上,
她覺得她需要的只是友誼,一個貼心的好朋友,一個美好的知己。

我認為因為她無法直視自己的想要,
所以漸漸成為任何友誼關係裡扭曲的的角色。
越多次的挫敗造成惡性循環,
越害怕失去,越不放手就更加讓情況惡化。

女性的親密友誼是非常迷人的,
貼心、優雅、細緻、如影隨形,和愛情不同,
女孩子可以聯絡一輩子,分享各種糗事和祕密,彼此欣賞打氣又相互保護。
所以學校裡大家認為的怪人芭芭拉,等到了希芭的出現。
希芭漂亮、有氣質,如出水芙蓉,個性善良親切又體貼,
芭芭拉從冷靜觀察到及時出手相救,一把一把拉進她和希芭之間距離的繩子。

飾芭芭拉的茱蒂丹契,表現出令人震懾的力道。
她對希芭表示友好和體諒時,還是讓觀眾焦慮不安,
在她展現出真實面貌時,我們併隨著前面這份擔憂而形成龐大的爆發力
驚悚、駭人,她臉上的皺紋完全化作惡魔的線條,
讓希芭陷入惡夢般的地獄。

凱特布蘭琪的希芭。她是這個糾纏的成因,她如天使降臨般的美好。
其實在電影裡我們多半是透過芭芭拉的口白和描述在看著希芭,兩人對談時希芭心裡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但我們仍透過另一雙眼睛驚訝地看著她。
凱特特別的氣質構成了美麗又脆弱的希芭,她站、她坐、苦惱擔憂、偷情的罪惡感折磨,都讓人迷眩;
往往呈現女性堅毅形象的凱特,表現了我們較不熟悉的另一面。
和芭芭拉相比,她是弱的一方,但凱特仍然給了希芭很大的生命力,在螢光幕上和芭芭拉抗衡。

我認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芭芭拉。她是我們原生慾望的黑暗版本。導演似乎特別強化了芭芭拉的邪惡和驚悚,也許看過的人會因此恐懼同志,但我寧願樂觀的想,有更多男女的情愛驚悚片,會誤解的人,就繼續誤解吧!

*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曾執導《長路將盡》(Iris)
*製片:史考特魯汀(Scott Rudin)與勞勃福克斯(Robert Fox)—《時時刻刻》(The Hours)
*改編劇本:派翠克馬伯(Patrick Marber)—偷情(Closer)

3.08.2007

縱慾 The Free Will

如果電影可以呈現出生命裡百分之五十的真實,恐怕光是這個份量就讓觀眾難以承受。
我想這部電影是誠實的。所以哀傷。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性衝動的強暴犯,可以被原諒嗎?
影片一開始就是整個強暴的過程。
沒有配樂,沒有明星,沒有戲劇性的運鏡,沒有特別的燈光,
在大白天公路旁的雜草堆上發生。

然後隨著看到的故事,從緊繃到壓抑。
假釋後的生活、算不上生活的生活、手淫、運動消耗體力、發呆、然後再消耗體力。
然後是夜裡和女子獨處的地鐵站,
他會做....還是不會?
沈默平凡卻驚悚無比。

成為普通人就是救贖嗎?
是自由意志造成我們犯罪,還是規範了我們的行為?

男主角約根沃格爾( Jurgen Vogel )當然很棒,但我另外欣賞女主角莎賓蒂莫提歐( Sabine Timoteo )。
她愛上一個男人,但他有強暴前科。
她試著用她的方式,幫那個男人尋找救贖的原諒,
本來是加害者的強暴犯,第一次被跟踨。

看到結束其實是很令人難受的,
結果的悲傷讓人久久走不出來。
同情,也許無法像善惡那麼絕對,
它和所有的人性共生,同樣複雜。

*導演:馬提亞甘斯勒( Matthias Glasner )
*製片、編劇:約根沃格爾( Jurgen Vog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