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08金馬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08金馬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09.2009

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有些電影會讓人很難收手。你會想去找出相關的原著、音樂、背景,像是一頭栽進去一樣,忙碌著想把每一面都展開,看更多、了解更多,這就是《阿拉斯加之死》在我身上發生的情況。
是怎麼樣的心情會選擇放下一切?多數人總是嚷著辭掉工作,離開城市,但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丟掉這些所有所有?我覺得震撼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個真實發生的事,一個真實的人。但從電影裡看來,克里斯多夫在執行這個理念時,是那麼單純而專一,也許就是這種單純,才能更有力量快速地渲染開來。
很難不被他打動。不管是他的選擇,他的實踐方法,他的信念,因為太真實了,就像咬下一口全生的肉塊,血和筋肉在嘴裡溢出,很難不被震撼。因為他就這麼放下了我們迷戀的、執著的享受和物質生活,我們壓抑不下的慾望,他就像站在河邊的孩子,看著這些從他眼前流過。
陪伴他在孤夜的,除了大自然,還有書。在電影裡便有提到書裡的字句:「非不愛人,更愛自然」。與其說把自己丟到大自然裡是自我放逐,把自己放進功利的社會裡不更像?在大自然裡,你有的選擇可能還多過社會規範下能提供的空間,至於這個題材會不會太反社會了?也許吧!但提出這種檢視和價值的可能實在讓人感動,藉由一個人的行動,一個取捨的念頭,能夠影響擴及到無數的人,這個聲音在主流社會裡又是多麼的微小,多麼的珍貴。
Emile Hirsch帶點純真的臉孔,詮釋這個行動很有說服力,看起來很聰明,像是聽話的乖孩子但其實有自己的打算。讓人期待他之後的演出。
一個人的理想可以把一個人推多遠?要執行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克里斯多夫不用對任何人交待,也不是全然為叛逆而做,回到人的最小單位,一個人,純然的理想可以把人帶到多遠?即使他最後有向人求救的想法,仍無損於他完成的、示範的、信仰的那個東西,那個在我們心中爆炸的小東西。

3.05.2009

我和我的小鬼們 The Class(Entre Les Murs)

就算聽同事聊起羨慕做老師的有寒、暑假可以休息,或是看著做老師的朋友已經在美國買了兩棟房子,我仍然覺得再也沒有比做老師更倒楣的職業了。從前在學校我就是會把老師弄哭的學生,現在在電影裡看到為難頭痛的老師,我更是寄予無限的同情。
這部看起來很像真實紀錄片的電影,的確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在小小的教室裡,導演用運鏡、情緒節奏安排,竟然可以讓影片這麼豐富好看,從老師和校方的成人觀點來看教室裡各個讓人傷腦筋的學生,還有老師背後要面對的家長、校長、同事這些複雜的人事關係,老師雖然在教室裡握有指揮權,但其實卻可能反而是最無力的一方。
裡面提及的種族、同志的討論,任何平時看起來習以為常的選擇和言論都可能被質疑出潛在的意識形態和階級觀念,在沒有禁忌的對話裡,讓我們看到編劇和導演對人性的開放,不像一般倡導師道的電影,影片不安排老師最後感動學生的傳統鋪陳,也因此沒有強調誰是正義的對與錯,並不是老師就是對的,學生順應了老師的安排,人生也並不會就此一帆風順;老師和學生看似緊張的互動關係,反而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系統,無關仇恨,只是立場不同。影片最後空著的教室畫面,把事情歸回原點,這就是教室而已,他們就是學生而已,像是在說這只是個過程,學生會畢業,老師就是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知識的人,是理當要被尊重,但也是可以被挑戰的,老師的痛苦也許就是因為老師也會犯錯,老師也是人,卻又常常必須扮演高尚神聖的角色。

3.04.2009

惡魔教室 The Wave

如果說《我和我的小鬼們》是老師和學生的理性辯論,《惡魔教室》就像個失控的實驗,從教室裡漫延到整個學校和社區。
集體的思想實驗,加上納綷的歷史背景,使整件事的是非更加難以分辨。
要組織一群人,建立認同然後產生信仰,產生約束力進而控制,這部影片就像是教學手冊,觀眾可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了解成因、相對成本、產生的影響、後果和代價。
教室原本是學習與授與的地方,但其中隱性的權力、指揮與服從,只要加上一些化學配方便可以輕易煽動起來,將權力集中在一種思想、一個象徵、一個人身上,領導人行使眾人的集體意志,群眾擁抱青春生活中難得歸屬感,雙方都陷在權力的控制與忠誠裡難以自拔,最後要煞車時情況已經失控。
相較德國人不避諱涉入獨裁議題,台灣的影像作品裡除了公共電視偶有對政治歷史的回顧,大多數作者們仍然是迴避討論敏感的政治話題。

魔幻時刻 The Magic Hour

看完《魔幻時刻》之後,我回頭去找了《有頂天大飯店》來看,即使有設定事件發生的時空,但兩者仍有一種與現實脫離的奇異感。

很久沒有看到這種可以笑到不行又精彩到需要忍不住在戲院裡拍手的影片。佐藤浩市從不同方面來看都是讓影片成功的大英雄,西田敏行的黑社會老大更是讓整個故事之所以可以成立的強大支柱,明明是所有人都那麼認真恐懼的劇情,卻讓人笑到流淚,而許多角色在《有頂天大飯店》裡也都有演出,就像導演的班底一樣,看著熟悉的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就像看他們在螢幕上表演魔術一樣。

從主角到配角每個人都各有特色和喜感,而且情節流暢安排也常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兩部影片裡都有「夢想」等著要實現,有種可愛的溫馨和單純的傻氣,也讓人對三谷幸喜之後的作品充滿期待。

逆襲!怪獸突擊G8高峰會 The Monster X Strikes Back: Attack the G8 Summit

日本人總有種荒謬的喜感,把荒謬的事情用嚴肅態度分析的研究精神,然後出書、出圖鑑、出電影,呈現一種奇異的趣味。

這部在金馬影展裡看到的影片,真是荒謬得神奇。為什麼吉拉拉會和G8高峰會扯上關係,而且笑點都不在怪獸吉拉拉身上,找來那麼多人,說著那麼多國的語言,用著神奇的演出方式表現各種科技特效,只要對國際新聞略有印象的人,都會被逗得笑到不行。

影片大方地消遣了各國領袖,明白點出高峰會的重點向來都不在解決地球危機,德國總理梅克爾務必要證明她的氣磈給德國男性閣員看看,蘇聯領導人則是擅長採用特務暗殺方法解決問題、法國總統薩科齊只顧著一直把美眉、美國總統當然滿腦子都是趕快打仗;還有模仿安倍的演出,而小泉的扮相更是讓人噴飯,更經典的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出場,故事結構是常見的人獸大戰,但因為配上各國首相總理,反而突顯人類總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的自滿心態,也讓人思考這些所謂代表全球人類的菁英到底是拯救地球還是危害地球,以及高峰會舉行的必要性。

2.21.2009

冰旅紀事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對於韋納.荷索,我一直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看到《太陽帝國》之後就非常喜歡,這部《冰旅紀事》也是,即使同事告訴我當年荷索為拍片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讓我感到意外,畢竟在他的影片裡呈現出的觀點是那麼讓人感動。

裡面有位語言學家說,在地球上沒有被牽絆住的人,就會滑落到地球的最底端—南極。而且他說研究了那麼久的語言學,最後卻來到一個不大需要語言的地方。就如這位學者對著鏡頭的簡單自述,整部影片都讓我們看到了平時根本不會想像得到的生活和思想模式,像另一段他們剛到南極的人必須接受的生存訓練,他們每個人要練習在暴風雪時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生存,訓練時為了模擬,每個人頭上都反扣白色的桶子,被同一條繩子綁住,由領隊的人帶領方向。但原本嚴肅的訓練因為桶子上畫的各種各樣的臉孔表情,隨著看不見路跌跌撞撞的一群人變得非常滑稽。

或是喜歡播放世界末日影片給大家看的研究站成員、或是走過許多地方,可以表演把自己裝進一個行李被拎著走的女性、或是訪問沈默寡言、長年觀察企鵝的生物學家,被提出企鵝是否有同性戀的可能的問題;加上冰層底下的各種美景、光影、生態,整部影片都是讓我覺得驚喜連連,簡單的畫面裡沒有特別的批判,但沈默的觀察裡卻可以感覺到包容、宏觀、對環境的擔憂、幽默和童心。

也許就像荷索說的,南極是個有著各種奇人的地方,而藉由他帶著德語口音的旁白,也許是進入南極最好的方式之一。

2.15.2009

東京狂想曲 TOKYO!

感覺上,要能夠放在「狂想曲」這幾個字前面的地名,要不就是非常瘋狂的地方,要不就是灰色毫無個性的樣板生活,特別的是,東京都符合以上兩點。

第一篇 《室內設計》,維持了我對米歇爾高迪的印象,青春的,有點焦慮,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女主角和男友寄居在東京的女性友人家裡,為男主角處理一切瑣事的女主角,對她男友來說,就像是後來她變成的那張椅子,理所當然地出現在環境中,可以視而不見。累的時候就坐下,至於椅子有什麼煩惱,人類當然不會發覺。女主角晚上在東京的街頭遊盪,變成路邊一把被人棄置的木椅,當她在路上逃跑時明明出現的是女性的身體,引起路上的男子驚呼;但經過一個巷子,她回到椅子的形態停在路旁,又再度隱身在環境裡。作為support男友的這個角色,幫助男友完成夢想,女主角的角色具體轉化成一張椅子,她裸身在東京街上奔跑時,就是讓男性大感興趣的女體,但對她的男友來說,她卻只是一個無性徵的物件,甚至不如一把椅子好用。


第三篇 《搖擺東京》是最普遍獲得好感的影片,把一個簡單架構的故事說得很有趣。也許是香川照之演得深具喜感,也許是因為蒼井優作為一個送披薩的機器人實在太讓人著迷,雖然我沒有看過在韓國大賣的片子「駭人怪物」,但也因此對奉俊昊導演產生好感。整個故事的細節和場景都很明確,對於長年足不出戶的御宅族來說,家裡的環境和擺設十分重要,畢竟蒼井優是看過他的房間之後動念決定也成為御宅族,像是室內的整齊有條理,昏暗的光線下卻不會給人髒亂的印象,反而有種潔癖和強迫症的聯想;佈滿樹莖的屋子、刺眼的戶外光線,在許多小細節上都處理的具有說服力,讓這個原本應是想像的時空得以成立。
竹中直人演披薩店的老闆,因為他,整個故事更朝向瘋狂的方向走,他是台灣人熟悉的日本演員,在許多日劇和電影像是「水男孩」、「交響情人夢」裡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我的同事對東京狂想曲下的註解是:第三個故事的女孩真可愛。哈哈,就是蒼井優,她有點憂鬱又抽離的氣質,演出機器人實在是意外地適合,也讓許多人希望真的有這麼一天,會有像蒼井優的女生送披薩到家。

感覺上東京是個無論從任何角度,都讓人有無限感觸和故事要抒發的城市,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東京狂想曲2,如果有,也會很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