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013

物滿為患 Overal Spullen

《物滿為患》(Overal Spullen)是公視紀錄觀點播放的紀錄片,是一部非常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影片。

是電影工作者,也是作家的Judith de Leeuw,藉由將家裡的所有物件整理、計算、擺放並列,來檢視自己和人類對於購買消費其中的無窮慾望和矛盾。Judith de Leeuw已婚,有一個小孩,她將家裡的每個房間清空,光是整理小孩的玩具,她家中就有數百個;當她將屋裡所有的東西,包含衣服、廚具、3C用品、書本...全部搬出來,她已擁有超過一萬五千多個「東西」。

這個結果讓Judith de Leeuw非常驚訝。一個人,真的需要一萬5千多個東西嗎?這些東西,是怎麼累積到這麼驚人的數量?她的小孩,難道需要數百個玩具才會快樂?

沒錯,就是快樂,為了心裡的愉悅,人們到底要買多少東西才會滿足?在片中Judith de Leeuw講到很有趣的一點,當她意識到擁有這麼多東西時,她倍感壓力,因為她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些東西,就算是丟掉仍然覺得充滿了罪惡感,就算丟掉也仍然覺得與這些產品無法切斷連結。

她將物品分門別類並排放在一起,最後再把不同的區塊一起陳列出來展示。展覽的地點是一間舊倉庫,她訪問著前來觀展的人,人們對於滿地的商品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猜測,有人覺得會擁有這麼多東西,應該來自四、五口人的大家庭;也有人對其中的商品品頭論足,評價著這個物主的消費品味;當作者對看展的來賓表示,這滿地的東西來自於只有一個小孩的小家庭,大部份人都十分驚訝。比起購物狂,作者Judith de Leeuw買來的東西在我看來並不像是在失心瘋的狀況下瞎買的結果,所以如果人們覺得展示出來的物件太多,要不就是Judith de Leeuw買太多,要不就是﹣我們普遍低估了自己所購買擁有的商品數量。

那麼為什麼要買呢?Judith提出一個觀察,她看著別的媽媽照顧他們的小孩,好像很輕鬆愉快,所以她買書來學習怎麼教育小孩,如果她也買了一些知識,她和她的小孩也會很輕鬆愉快吧。在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也曾提到過,「消費」這個行為本身,是十分享受的迷人過程,買的人開心,店家的銷售員也笑咪咪,世界好像因為這個購買都美好起來,直到這種美好終止在卡費催繳單來臨的那一刻。

事實上,我們購買的不是塑料或布質的有形商品,是心裡那個總是無法被填滿的空虛。

本片的作者也提到,她少女時期家裡的老牌果汁機,到現在仍然堪用,但她的手機卻已經不知換過幾台;在現代這個年代,不只消費者,廠商們也似乎致力於製造出不耐用、壽命短的產品,影片中甚至指出Apple正研發出一種新式的梅花形螺絲來固定手機的電池,因為市面上沒有能拆卸它的螺絲起子,所以當一台Apple手機電池達到預定的一年八個月壽命壽終正寢時,市場上沒有更換螺絲的工具,間接逼迫消費者必須更換手機,而不是只換電池。

經過這次展覽,Judith放在舊倉庫的這些物品沾染了不少灰塵,看起來東西都舊了也髒了,這時,是否應該要丟掉這些東西,再買新的呢?這看來是個輕鬆的選擇。但Judith決定將舊物重新修理清潔,給予老物件新的生命,試著抵抗資本主義永恒無止境地對消費饑渴的焦慮心態。

在Judith反省自己製造了多少垃圾的同時,她的先生在空無一物的家中,用筆記型電腦,正在上網瀏覽Dys*n的新式吸塵器。他先生問Judith要不要買這個新的吸塵器,Judith說家裡已經有一個了,但他先生說這個不一樣。這個吸塵器有新的功能,看起來很不錯。(沒錯,我也很想擁有一台Dys*n吸塵器XD)

似乎永遠都有新的科技,永遠都有新的設計,等待著我們去使用、去炫耀、去體驗。我的母親,和幾位已成為人妻的同事,都夢想著,或已經擁有一台超大的雙門冰箱,而她們也努力去塞滿這個大空間。但其實,人的腸胃很小,每日所需的食物量也不多,根本不需要這麼耗電的冰箱和一堆冷凍的食物和醬料。擁擠的冰箱裡裝著的,其實是流失營養的食物;看來擁有很多,但其實吃到的都不如剛買時的新鮮。

在人們對購買行為﹣除了卡債的罪惡感或全然的麻木之間,影片作者分享了許多有趣的反思和觀察,也許人類自身的存在並不能藉由消費品的存在來定義,買的越多,人們也可能越沒有安全感。這部紀錄片不管在思想觀點、視覺美術和訪問佐證上都有獨到的詮釋,以下是來自公視網站上的介紹:

「物滿為患」是一部關於個人和他們所熱烈追求的東西之間的連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地在累積物品,在我們的房子,在街道上,在我們的腦海中。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會帶給我們歡樂,事情更方便,生活更輕鬆。但他們太多,他們無處不在: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這些物品的關係。如果你要開始計算你的東西,你會發現,不知怎的,它不適合你的房子?但是你要指望他們能改變你的生活,然而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它只是做為一個數字而存在。「物滿為患」是一部充滿詩意的電影,帶領我們去了解我們與物品的關係。」

導演:Judith de Leeuw
電影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作家,《物滿為患》是她的第一部紀錄片,從她的鞋子出發開始追蹤製造工廠一直回到她本身的購物欲望。目前正著手撰寫她的第一部小說。

少年西恩的崩壞人生 Blackbird

青少年被誤解而人生誤入歧路的影片雖然不少,但每次進電影院,各國的導演和編劇們好像都可以提出新的觀點,來看待和面對角色以後的未來人生。

《少年西恩的崩壞人生》節奏算緊湊,視角則從年輕人的觀點出發﹣在這樣的社會下,人們可以包容多少的差異性?與主流相反的裝扮、主張,是否會變成必須被抹除的異類?如果青少年有行為偏差,那麼家長和大人們又多「正常」?

西恩在一連串的誤解和覇凌下進入了少年看守所,和《儘管如此,我沒做過》片中的主角一樣,他們都希望能洗清自己的冤罪,但周遭的家長律師卻都力勸他們認罪協商,在犯罪定案的過程中,誰想要便宜行事?所謂的真相,除了被害人和嫌疑犯外,在處理案件的行政機關中又誰真的在乎?

對於危險的定義,我們的恐懼是來自於危險的徵象本身,還是因為不了解而感到害怕?西恩特立獨行的個性和衣著打扮,是否就代表他有問題?我們是否習慣於批判我們不了解的人事物?我們是否習慣把自己升格為神祉,給別人恩典或罪名?

影片裡唯一的女主角可能不太討喜,畢竟西恩因為她惹上麻煩,而她卻沒有為西恩站出來說句話。西恩的母親也幾乎在事件中缺席。對於年輕人在不同的境遇中面臨的窒息感和無力,《少年西恩的崩壞人生》讓觀眾和主角一起面對、學習,正面迎戰恐懼,可能才有存活的機會。

評審中,勿打擾 Jury 和 菜鳥評審請指教 Jury, Kiki par Kiki

《菜鳥評審請指教》這部片是與韓國電影《評審中,勿打擾》(Jury)一起合併放映,乍看之下這兩部影片都是在討論電影到底要如何評選、如何給獎,但其實在觀看《菜鳥評審請指教》後我十分失望。

《評審中,勿打擾》的確是一部反映評審委員在評選參賽片的電影,各種來自於個人的、環境的外力因素,影響著評審們的判斷,給予獎項某種程度就像權力和口才的角力,每個人的喜好、不同的流派、當前時髦流行的手法、或者是政治因素、評審的精神狀態、甚至關乎各個評審影人的外語能力好壞......都會影響一部電影在影展中的獎項排名,《評審中,勿打擾》用喜劇的誇張方式,呈現影展臺面下評審給獎的幕後祕辛,雖然在結構和含義上的討論略顯鬆散和不夠深入,不過仍然是部有趣的、符合命題的電影。

《菜鳥評審請指教》我就有些疑惑。其實這部影片,比較像是杉野希妃發掘自我的電影,來自於日、韓兩個家庭混血的杉野小姐,在影片中訪問各國的電影人,想了解在大家心中電影的定義,以及作為一位演員、製片和導演身份的杉野是如何在這樣的電影圈中自我定義。

很遺憾的,這部電影關於「評審」和選片給獎的討論,還不超過5分鐘。

對於不認識杉野希妃,選擇觀看這部電影的原因也不是為了要認識她的觀眾來說,在電影院裡呆坐了75分鐘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是很不愉快的。尤其在影展手冊的介紹寫著:「電影是什麼?要怎麼評斷他人的電影?當杉野希妃第一次受邀擔任全洲影展評審時,她心生疑問:評審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怎麼判斷?這部「假紀錄片」從這些問題出發,看身兼演員與製片身份的年輕女子,遊走影展日與夜,結識導演、影評人、策展人、演員……等各色重要大人物,討論彼此對電影的想法,也一窺影展人回到房間後,隻身獨處的沉靜時刻。影展發燒友絕對不可錯過!」看了這樣的介紹文,難免會以為這是部前往影展後台訪問評審,看各國評審發表個人對於電影評選的各種意見和想法的影片,但其實並不是;『...也一窺影展人回到房間後,隻身獨處的沉靜時刻。影展發燒友絕對不可錯過!這段文字應該也只是因為杉野小姐在片中有幾近全裸的畫面呈現,但不能在手冊介紹中破梗爆雷,所以必須很模糊地暗示觀眾﹣有精彩的內容。

唉。

就算杉野小姐的身體非常美麗,但是,這並不是我進來電影院的原因!我選擇《菜鳥評審請指教》這部電影,是想看到關於評審制度的討論,影展手冊可以寫的更忠實、更接近原片嗎?這樣的誤會實在讓人非常空虛,對於杉野小姐用心製作的電影無心欣賞也很可惜,對我這種文不對題的觀眾來說,這更是一次痛苦的觀影經驗啊......唉。

9.20.2013

落KEY人生 Key of Life

影展中總是有這種,可以用輕鬆的心情,笑笑鬧鬧愉快觀影的片子。雖然是笑笑鬧鬧,但影片並不是只有日劇的格局,看似違反現實的劇情安排,導演用流暢自然的方式,清楚交待了這兩位互換身份的主角的新生活,因為如果不能讓人取信於這個荒謬的錯誤,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將無法成立。

負債中、又沒有角色可演、人生毫無成就的前演員(堺雅人 飾)和開名車、行事縝密、能力超強的殺手(香川照之 飾),在一次澡堂誤踩肥皂而陷入昏迷的意外中互換了身份,堺雅人陰錯陽差地過起有錢的殺手生活,而沒發現富有表面下的黑暗真相;香川照之則是在失憶甦醒後開始面對一無事處的演員人生。

我不大喜歡堺雅人,他給我一種違和感,好像無法表現出角色真正的內心,但也許這就是他的個人特色吧。香川照之我就十分欣賞, 他像是會給故事中人一劑很強大的特效藥,讓角色活起來,擁有自己的意志。

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生,所謂的成功和失敗,究竟是結果,還是因人而異呢?如果說失敗的人是輸在起跑點,那麼即使某天擁有了富有的成績和成就,失敗者是否還是會把這樣的人生搞砸呢?影片藉由身份交換,一位是沒有演技的演員,一位是每場任務都必須真槍實彈演出的殺手,來討論演技這件事,影片中還有另一位主角﹣廣末涼子,飾演期待結婚的雜誌編輯,她自然的表現也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可看性。雖然這部電影在結局時,仍難免出現了像日劇中的超現實美好Ending,但光是看香川照之的表現,還有趣味思考人們面對人生的態度,這部影片都算得上是不錯的選擇。

危險療程 A Dangerous Method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 的《危險療程》 ,就像柯能堡其他的作品,有豐富的戲劇性,對議題的哲理和啟發較少,還有主題通常和性愛禁忌有關。柯能堡的電影作品中,我比較欣賞的可能是《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和妻子美好的幸福生活,在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這個過往的仇家出現之後完全改變,暴力不再是過去式,而是如影隨形的存在。

我可能是期望《危險療程》討論更多關於佛洛伊德和榮格的互動和相互影響,但影片倒比較像是在討論女病患莎賓娜(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的自我尋找和自我意識(包含性意識)的甦醒。

綺拉奈特莉我並不反感,但這部影片中她表現的精神障礙病徵卻讓我有些失望。演員要表現精神方面問題的表演,不大容易拿捏,一不小心就可能十分突兀,過度誇張。相較於綺拉奈特莉的用力詮釋,在《馬甲下的情與慾》(Augustine)裡,女主角Soko(據說她是歐洲歌壇的古怪美少女,唱而優則演),表現出的歇斯底里病況,深具爆發力和感染力,同樣是表現一種女性的(性)意識覺醒,同樣在演出肢體的不協調,《馬甲下的情與慾》的演出實在比較有說服力。

事實上我其實覺得綺拉奈特莉應該不要再演出類似的角色,古典時代裡突破禁忌的狂熱女子,雖然她最新問世的作品,仍然是舊世界裡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拼貼幸福 Broken

在《海上鋼琴師》之後,我就很欣賞提姆羅素Tim Roth,據說私底下不愛穿內衣褲的他,總給我一種雙面的聯想,看著他的臉,就覺得他好像把另一種危險的性格隱藏起來。本片的另一位演員席尼墨非Cillian Murphy我也算熟悉,他淺色的眼珠和神祕的氣質,常常讓他在主流電影中詮釋心理偏差的壞人,但他其實很英俊也氣質出眾,在看過《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後,我甚至會用「可愛」來形容他,有了這兩位心儀的演員和對劇情的興趣,就是我看《拼貼幸福 》的源起。

這部片有種純真的特質。它不是那種冷硬氛圍、人人都視暴力為無物的那種電影,相反地,影片就是從美好的青春來觀看忽然變調的生活,看失控的憤怒怎麼快速侵入和佔領了原本平靜的家庭。對於暴力行為,旁觀的底限在哪裡?當我們決定介入處理的同時,是否準備好付出其他的代價?

女主角就是片中的暖陽,是無邪無罪的象徵,愛蘿絲勞倫斯Eloise Laurence非常精彩地呈現出女主角「臭鼬」(Skunk,他的父親Tim Roth都叫她這個小名)的單純和善良,帶點男孩味道的外型,又有女孩的敏感,好像對邪惡很無知,但又有來自她自己的細心觀察,這位與黑暗方對立的清新天使,Eloise Laurence給予這個角色自然而豐富的不同面向。

影片中Eloise Laurence哼唱的主題曲來自樂團Blur在2003年8月發行的單曲:Colours,影片中播放的是Eloise Laurence演唱的版本,她用乾淨清亮的聲音詮釋,很符合影片的調性,像是在被誤解敵視讓人無法喘氣的壓迫中,忽然響起,讓人放下武器的優美吟唱。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Oslo, August 31st

在影展中總是可以看到某種電影,明明是死亡但衝突地有著美的意境,《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就是。

電影藉由男主角戒毒期滿,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面試,和朋友吃飯,來體會男主角戒毒後的感受。片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男主角和剛認識的朋友和女孩,騎著腳踏車在夜裡的大街上逛, 他們手中的滅火器噴出了一團團的浮雲﹣很奇異的,這麼理性機能的裝備所產生的物體,在不同時空下竟然能完全改變﹣滅火用的粉沫浮在空氣中,從腳踏車旁飄過,非常夢幻美麗,就像低空製造的迷你人造雲,這種美麗也對比了男主角心中的死寂,這些美好都將從身邊消逝,無法進入他的生命中。

影片在男主角幾次試著自殺的場景中,變得十分沈重。我們旁觀一位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抹除自己性命的努力嘗試,完全不血腥,反而像一種雨後清亮的空氣,衝突地、怪異地,在清新的美景中的死亡哀傷。

人間師格 Detachment

我很喜歡《人間師格》的結局。
男主角安卓亞布洛迪Adrien Brody講述著課本裡的字句,面對著崩壞的桌椅和飛揚的書頁,好像把整部電影要訴說的事,都濃縮在幾秒鐘內。

Adrien Brody總是給人溫柔的印象,在這部電影裡也完全發揮了他這點迷人的特質,但不只有溫柔,他給予這個角色一種隱含的困境感,這個困境包括了暴力和記憶,而這種無法突破的窒息壓迫,幾乎在片中的每個角色身上都有。

我們和男主角一起旁觀這間學校的情形,和他的新代課老師身份一起進入教室,除了討論男主角的過去,影片也側寫出美國校園目前面對的教育無力(雖然可能是全球教學者都正在面對的共同課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學生並沒有比較好過,家庭的功能在被扭曲和荒廢下,學生和老師都將面臨更加難解的衝突和問題。

導演Tony Kaye我看過他之前的作品《美國X檔案》(American History X),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男主角,還有久違的愛德華福隆Edward Furlong 。《美國X檔案》對種族、膚色、仇視和偏見也有豐富的討論,結局殘酷但有著生命的詩意。這點和《人間師格》很類似。

一切的社會和校園問題,似乎回歸到不是製造事非的學生,也不是無能為力的老師,比較像是給家長父母的誠懇建議。電影也試著還原「老師」這個身份,老師原本也只是普通人,擁有情感、喜悅、沮喪和悲傷這些成份,不只是平常所代表的高高在上、權威、規則和學識...這些無感的象徵而已,教學者和學生不再互相尊重的失衡情形,似乎已經是每天在教室上演司空見慣的驚悚劇。

這部誠懇、有力,不華麗的電影有許多大明星參與演出,厲害的演員們能在鏡頭前拿捏氣力,讓觀眾看來自然生動、不慍不火,其中只有劉玉玲較不足,雖然想為同為華人的她加油,但她的演出總是讓我從故事中抽離清醒,是其中比較可惜的地方。

7.27.2013

露西亞離開之後 After Lucia

如果要我選幾部最近看過的電影推薦給朋友,我會毫不遲疑挑出《愛慕Amour》、《露西亞離開之後After Lucia》和《人間師格Detachment》。
即使我現在再看一次《露西亞離開之後》YouTube 上的預告片介紹,仍然會想起觀影當下的震撼。

轉學到新學校的女孩﹣亞莉桑德拉(Alejandra),和男同學的親密行為不小心被人放到網路上,在新同學認識她之前,就先有了壞名聲。這部電影有兩個特色,一是沒有配樂(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寫實地描述不作情境堆砌,另外就是重心放在同學與同學間的欺侮、暴力行為,而不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影片裡主要的大人只有亞莉的父親,對照同學們以多對一的方式對雅莉施暴,沒有任何師長察覺而出手援救,更加重了暴力的陰暗和亞莉孤兒般地絕境。爸爸的處境可能沒有比亞莉好過多少,太太露西亞車禍意外身亡,帶著女兒的他光是要重新面對生活和工作就備感挫折無力,而沒去留意到女兒的校園生活已經完全走樣。

我覺得這部電影裡的覇凌景象十分駭人。覇凌其實電視電影裡常演,時常被操作成流氓般的肢體衝突,或是血漿揮灑的腥濕場面,但在這部影片中,因為沒有被加油添醋和用力營造,傷害亞莉的行為反而因為流暢自然而更顯得可怕而邪惡。與亞莉發生關係的男孩家境富裕,和他的女友和亞莉都是同班同學,事情曝光後劈腿男完全沒事, 他繼續不斷找亞莉攀談的舉動,更是把亞莉推往地獄的深層。嫉恨的女友與姐妹淘、看好戲的同學和其他思春期充滿性幻想的男學生,一個一個成為亞莉無法逃脫的夢魘。

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學生會這麼壞呢?在父親和校方終於發覺事情有異,開始調查時,整個事件對亞莉的傷害已經像是太厚重的書籍資料難以翻閱回溯。其實許多家長和成年人應該都有和亞莉爸爸一樣的感覺,就是對於這些年紀尚淺的同學們的行為感到難以置信。

片名《露西亞離開之後》點出了電影的主題,對焦在驟然失去妻子和母親的這對父女身上,廚師爸爸無法心平靜氣地待在餐廳裡工作,和女兒亞莉轉學體檢中的尿液驗毒陽性反應,都揭示了二人看似平靜其實崩潰解體的內心和新希望。

影片最後,亞莉的父親決定採取行動,本來因為失去妻子強壓下的莫名憤怒這時似乎有了最好的發洩出口,電影中一直缺席的父權,最後用暴力為這個難以收拾的殘局作了結尾。當看著亞莉爸爸獨自在海上操作著小艇的畫面,就像看著被摔碎一地的玻璃碎片一樣,震驚、絕對、和難以收拾的毀滅,也為這部電影畫下了強悍的句點。

4.08.2013

愛慕 Amour

人到了一個年紀,就會開始迴避和自己切身有關的問題。年輕的時候,會想在電影裡尋求生命中無解的答案,像是家庭問題,或社會議題。再冷硬的題材都可以吸收,好像青春的心臟比較有力,可以抵擋消化這些犀利殘酷的辯證。

但有了歲數就不一樣。對死亡、孤獨、殘疾病痛的電影描述能閃則閃,我現在可以了解為什麼老人都不喜歡看病,懷著過一天就賺到一天的消極態度。

所以「愛慕」真是嚇到我了。

本來它並不在我的片單裡,原本要放映的「好戲還在後頭」(You Ain't Seen Nothin' Yet!)好像當日因為影片拷貝的問題所以無法播放,我不確定是否錯過了公告,因為我是直到入場就座時才知道這件事。主辦單位貼心地為觀眾挑了另一部片來放映,「好戲還在後頭」的票根可以延到之後使用,等於贈送在場的我們免費欣賞另一部大師之作。

上次看導演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作品已經是許久以前,《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和《隱藏攝影機》(HIdden),兩部電影力道都很強,也很有震撼力,而「愛慕」則是進階版。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個拷貝之誤,才讓我沒有錯過這部電影。

如果有一天,要和身旁的伴侶分開,那會是多麼難以承受的事?這位可能是在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是知音、是永遠的愛人,是生命裡的平靜,是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如果說尋找真愛非常困難,那麼相遇後若能相知相守,在髮鬢蒼蒼時仍互相珍惜,卻無法抵抗生老病死的拆散,那會需要多大的勇氣來面對?

電影描述了女主角安妮類似失智症的發病過程,從一開始還與男主角喬治一起看表演、聊音樂,但從某天忽然發生的渙散狀況,就像人突然被拔掉了電源一樣,之後變成了間歇性的神智不清、無法自理生活的病患。

我很喜歡喬治與安妮互動的情形。簡單地談天,好像聊什麼都對,在平靜中是滿溢的幸福。但唯一的老伴脫離了常軌,自己不但要堅強面對,還要照顧對方、叮嚀護士,再面對子女和準備解釋說法來回應外界的期待和關心,是難以想像的辛苦。在一幕喬治的惡夢橋段中,導演用超現實的手法具象化了喬治內心的恐懼,當時被驚嚇到的我,心裡反而微笑起來,覺得這種會被突出其來的可怕畫面震懾,果然是漢內克先生的作品。

喬治在照顧的後期,作了一個他覺得是對安妮最好的決定。看著這個心愛的靈魂一點一點地被疾病摧毀,安妮曾說著她不要這樣活著。觀眾可能有猜測到喬治會這樣抉擇,但導演仍讓我很佩服的,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讓事件發生。這種措手不及對觀眾來說格外重要,因為喬治就是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面對老伴忽然病倒,突然他的人生被改變了曲目,這種驟然發生的殘忍,如雷擊一般,更加突顯了疾病的可怕,觀眾也才能對電影裡的角色,產生絕對延伸的共鳴和認同。

「愛慕」讓其他眾多電影,很難與它抗衡的另一個原因,我個人認為是「精準」。這種已經超越言簡意賅的境界,展現了導演絕對的自信和電影語言的威力,這種精準我在漢內克先生的其他作品裡有意識到,但「愛慕」更加難得的,是這樣的精準迸發出來的「愛」。這麼殘酷的事情,怎麼反而讓人感覺到這麼豐富的、無止盡的愛呢?不可思議的,電影這麼犀利地看待疾苦病痛,竟顯現出更多對生命的熱情和包容,觀眾在這種近乎絕望的狀況下,卻感覺到快被電影裡滿滿的愛給淹沒。

我尤其喜歡電影的結尾。當喬治從床上聽到安妮的說話聲後驚訝起身,在安妮催促下穿上外套,一如過往兩人一起出門,這麼平實簡單的安排,卻交待了許多事,交待了喬治最後的等待,在他失去生命裡的神采之後,最後,這就是這兩人最完滿的幸福。片尾結局的3段鏡頭更是精彩,先演出被喬治黏上膠帶封好的門框,接著喬治和安妮一起出門離開,之後女兒伊莎貝雨蓓走進來,坐在爸爸的老位子上,鏡頭遠遠地看著側面的她,然後觀眾看到的門,已經被清理恢復為原來的素白樣貌。結合電影開場消防隊破門而入的故事起點,整個事件所有的時間點和因果都已交待完成。

事實上我覺得這已經有點類似不可能的任務,能在幾個鏡頭中說完那麼複雜的先後順序,更不要說一般電影難以避免的要加上字幕「幾天後」這種作法。導演完全不浪費任何一個鏡頭,不多說一句廢話,精準地說完故事,而且是精準地描寫了故事裡高難度的﹣包含現實和不寫實的部份,不為了交待敘事而拍出肉體的不堪,維持了生命絕對的尊嚴,和濃郁的愛,很多很多的愛。

導演之前的作品,可能會讓我聯想到批判、冷酷和尖銳的心裡衝突,但這部電影裡卻多了醇厚的情感,和對生命寬闊的包容,讓人更加驚喜。雖然影片主題呈現了我心裡的恐懼,就像還沒準備好就被推上手術檯,硬著頭皮接受外科解剖治療一樣,但我想觀眾在最後都能得到療癒,感覺到影片裡的愛和守護撫慰了心裡的傷痛。兩位資深演員﹣影帝尚路易坦帝尼昂和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艾曼紐麗娃,為這樣綿長的情感做了精彩的詮釋,我想一般觀眾不大容易在老年人的故事裡,領會到事間少有的真情,通常被商業主流電影馴化的我們,總習慣俊男美女激盪出的熾熱火花,而且還可能誤以為那才是真愛。但「愛慕」用影片勝過了一切主觀和狹義的淺見,是幾年來難得一見,會在心裡留盪許久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