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5.2017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 Days We Stared at the Sun2

並沒有在等第二部,不過知道有接下來的故事,還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常看公視的戲,「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第一部也是偶然間看到的。它之所以對我來說變得不一樣,是一幕洪成揖幫陳浩遠打架,過程中把對手耳朵咬下來的橋段。飾演洪仔的巫建和在咬下耳朵後並沒有像英雄一樣擦掉嘴上的血,反而是靠在樓梯上很不舒服的樣子,像是觀眾和他一起在承受這件事的衝擊和後座力。黄遠、巫建和、紀培慧,很多很不錯的年輕演員,他們藉演出傳達的能量,也和故事一樣在螢幕上爆炸。

蔡成揖作為一個背著過去的悲傷與包袱,和其他人一起在第二部展開新的境遇的重要角色,必須在他身上,同時看見悲傷、憤怒、成熟與純淨,這個角色是拉動所有其他角色的中心輪,巫建和也很稱職地撐起了高度,幾場戲仍然擁有輕易帶動觀眾情緒的主力。

要順暢的銜接,在第二部裡延續他們的故事,新角色是否可以無違和感的加入,是重要的一個部份。飾演何士戎的年輕演員,也許是有偶像包袱,有時真實感不足,很像在拍機車廣告,演出上會拿捏不定太淺或太過用力。王丁筑,悲傷到位,但可惜演技仍需磨練,這2位男女主角仍然有讓人出劇的情形。還好導演和編劇仍知道想要表達的初衷和基調,進入社會後,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自我認同與矛盾,他們又會怎麼回應所謂大人們的權勢,在第二部中故事擴大到國族議題和時事,其中加入的中國交換學生,是很理想的對照組,因為在台灣很容易只有一種聲音,常常只有自己看自己。尖銳的政治立場要怎麼不偏頗地在角色們的身上發酵,後續會怎麼發展,讓人期待。

結局觀後補充:
其實具有衝擊力的劇情並不容易處理,如果旅轉的力道太大觀眾會跟不上, 演員也不一定能撐得住如海嘯般的舞台;劇情後來把講述的重點移向環境議題,但在很短的集數中要順理成章地把所有人搬到另一個場景有一定的難度;雖然與前幾集討論的--台灣人的國際政治地位弱勢,與經濟弱勢的偏鄉地區人民,其實有一定的相似度,也同樣是很多台灣人共同面臨的困境,但後面幾集要由幾位配角與何士戎、王丁筑一起扛起這麼強大的情感張力,還是太難了。不過雖然沒完全成功,但對年輕的演員來說,有這樣的戲劇表演是很好的磨練機會。

雖然有時對白仍太像寫作的句法,不夠口語,但攝影、燈光和許多細節都有為影集加分。編劇試著想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正義的合法合理與社群力量和國家機器互相交集運作下,每個角色的完整樣貌。何士戎是陳浩遠的延續,也是代表理想與單純的熱血角色,像是每個人心裡的小孩子;蔡成揖我覺得比較像父親和作者的角色,類似「超我」,和觀眾的位置比較接近,倒不是說觀眾會對這個角色的設定比較有共鳴,而是他類似旁觀者的角度,很像大部份人們的生活,除了我們自己的事,多半新聞裡的大事件我們都是置身事外的;而我們又何嘗不都是一位個人檢查官,對新聞裡、網路上的各種事項品頭論足、認可與批判?

蔡成揖最後也成為事件收尾的核心力量,藉著他走過的歷程引導觀眾和其他角色,從抱著對大人世界的憤怒和懷疑,到走向體制,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信仰的正義,找到自己的一席地。這就是成熟的過程。他也在最後把當年沒機會對浩遠說的話,試著用他們來救士戎。巫建和在最後的關鍵轉折演出精彩迴旋,帶著我們落地。

我覺得台灣的戲劇很有趣,要不就是內容不多但要拖出一整年的長壽劇; 要不就是很有野心但集數裝不下的精彩短片。真希望可以平衡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