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08

潛水鐘與蝴蝶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飾演男主角尚—多明尼克的大帥哥演員馬修阿瑪瑞克(Mathieu Amalric)我上一次對他有印象是在2006的金馬影展裡。在「小情人大風波」(A Curtain Raiser)他只是配角驚鴻一瞥,當然他還有在「幕尼黑」、「凡爾賽拜金女」、「威尼斯早晨」裡演出,只是都不如這次會讓人絕對記憶。
雖然影片的前半部他在潛水鐘裡,但我們其實感覺不出重量的。透過主觀鏡頭的位置和口白,我們聽見男主角在想什麼,而看不到他中風後的樣子。他仍然就是那位風流幽默的雜誌總編,欣賞美女治療師,愛看球賽。
像是違反觀看這類主題的電影的規則,在戲院裡,你一定會被多明尼克的風趣給打動,他自我解嘲,而觀眾也可以理所當然地笑出聲音來。
但影片最後,你會知道,他是在潛水鐘裡,你會被悲傷衝擊,只是他讓你相信自己可以像蝴蝶一樣飛翔而忽略了現實的重量。
導演採用了很多主觀鏡位,而不是客觀看著一個在輪椅上麻痺的人。說故事的方法也很不同,影片表明沒有要你買面紙帶手帕的打算,我還沒看過原著,也許這也是書裡的方式。
一般影片常常都用很強烈的不幸來警惕世人,但「潛水鐘與蝴蝶」卻處理的很平等,好像在說「這就是人生,你會擁有你的幸與不幸」,看完影片之後也因此反而產生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以下節錄自對白:
「如今在我看來,我這一生只是一連串的小失誤。
不願意抓住的幸運,放任溜走的快樂時光,是從前我眼瞎耳聾,還是非要有一道不幸的光,才能照亮我真正的本質?」

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竊聽風暴」一開始就讓我很震撼。
「犯人如果無罪會越來越憤怒。由於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會咆哮、甚至暴怒。
如果有罪,不是越來越鎮定、沈默,就是痛哭流涕。
他知道自己為何會來這,確認有罪或無罪的最佳方法,就是不間斷的重覆訊問。」

「從他的供詞中,你們發現什麼?」
「和原來一模一樣。」
「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說實話的人會重組事件,他們的確是如此。
撒謊的人卻早就準備好了說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重複這些。」

影片一開始我們就從男主角衛斯勒為祕密警察上課的內容開始,快速地了解到他大約是什麼樣的人。當有學生舉手表示過度冗長的審問會讓嫌犯太勞累時,當場就被衛斯勒默默地在座位表上打了記號。準確、細心、冷酷,完美的祕密警察,抽掉幾乎所有的人性面,直到因為監控劇作家德瑞曼而陷入他們的生活裡。
看到這麼一個冷血的人在螢幕上動心其實是很有爆炸力的。原來審問室裡的樣子,絕對的信仰,但迷戀上德瑞曼的女伴克麗絲塔。壓抑的、澎湃的情感,但衛斯勒是隱形人,就像他監聽的世界一樣,劇作家和女伶是活生生的,衛斯勒卻是不存在的。
男演員歐路奇莫赫(Ulrich Muhe)一定會讓我們想起凱文史貝西,所以異常親切。他創造的衛斯勒同樣精準,沒有外顯情緒的大波動,但深刻傳達了他因為愛而從無情到溫柔的巨大轉變。
對劇作家的生活來說,衛斯勒就像抽離現實的神祇,從高處靜靜觀看,不涉入他們的生活。而到了後來劇作家和女伶產生利益衝突的時候,衛斯勒也真的像神一樣,自我犧牲來解救他們。也許是因為自我投射,德瑞曼可以是另一個衛斯勒,可以自由、可以奔放,可以光明正大愛克麗絲塔。
德瑞曼像是衛斯勒愛幕著克麗絲塔的感情裡的第三者,而衛斯勒又像是劇作家和女伶之間的第三者,最後女伶出賣劇作家而後意外身亡,克麗絲塔成為忠誠裡背叛的第三者,這三個人的三角關係,互補又錯位,角色多面而易變。
一直在暗地裡的衛斯勒到了最後也成為被觀察者,柏林圍牆倒塌以後才知道衛斯勒的存在的德瑞曼,觀眾跟著他發掘現在的衛斯勒在哪,在做什麼,又是角色再一次的互換。最後拿著書去結帳的衛斯勒,店員問他是否要包裝送人,他看著劇作家獻給他的書說:「這是給我的。」
巧合安排稹密,節奏緊張流暢也很感人,在猜疑裡表現人性很大的溫柔和包容。榮獲無數歐洲大獎,也是第79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

羊男的迷宮 Pan's Lapyrinth

整個農曆年混亂地看片,這部片卻在其中留下痕跡,像是被人重重踩了一腳。
我向來習慣先對影片情節保持一知半解進戲院,然後等著看導演將要給我什麼。
看得出片商有些刻意想把影片帶往奇幻體質來包裝,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票房。這部在79屆奧斯卡提名六項,三項得獎的影片,雖然看起來都是技術類的獎項(「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但其實仍有豐富的故事。

導演喬勒蒙‧迪‧多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過「刀峰戰士」「地獄怪客」等片,但這幾部片我都沒有看過,只是我想光看片名就知道導演對特效操作的功力。
我喜歡導演把影片整體先帶往的方向。因為切入的角度,一開始會相信地底下的王國真的存在的,羊男確實存在,可以恢復奧菲莉亞的公主身分,只要她完成任務,至少我是這樣相信。

然後跟著奧菲莉亞冒險,見識各種奇怪的怪物角色和精靈。但現實的故事線也繼續走,奧菲莉亞的母親因為懷孕不適,奧菲莉亞有失去母親的可能,而假使不幸發生就只剩下她和殘酷的繼父—維達上校共同生活。為了救母親,奧菲莉亞聽了羊男的建議,把樹根放在母親床下以牛奶浸泡,並以血餵養。觀眾必須和奧菲莉亞同樣相信魔法和童話,這樣整個故事才能繼續下去,我們會成為電影裡的奧菲莉亞,而不是她的親母或繼父。

到了影片最後,也許我們可以仍然堅持小女孩的信念,她終於成為公主了,而不是被上校近距離槍殺。但我想導演在這裡改變了一些作法,在奧菲莉亞斷氣之後繼續把故事再講一小段,間接使觀眾意識到也許這地底王國只存在在奧菲莉亞心裡。也因為之前身處在童話裡,一下子回到現實世界,以現實角度了解到沒有出口的奧菲莉亞,親生父親早逝、母親再嫁難產死亡、被繼父囚禁,完全看不到未來希望的11歲,太大的衝擊和重量讓奧菲莉亞的死亡顯得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據飾演片中上校角色的男演員說,他的角色才是唯一的怪物。其實很有道理,所有任務要解決閃避的怪物都是他的分身,而隨著小女孩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怪物也越來越可怕,影片裡的怪物也和一般刻板印象的合成獸不同,人的感覺很強,即使沒有好萊塢電影裡的暴牙和溼淋淋黑漆漆的造型,卻也因為更有人味而加倍可怕。

對奧菲莉亞來說,童話是她的逃生口。但即便如此,她的故事卻不是小矮人和七仙女,而是真正造成生命威脅的怪物。透過奧菲莉亞看到整個當時環境和革命的西班牙,善良的女管家瑪賽迪斯就是現實裡長大的奧菲莉亞,只是她的童話應驗使她活了下來,而奧菲莉亞沒有。整個故事感人而悲傷,在華麗的特效之下,有簡單真誠的情感呈現。

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也許是因為這個這麼直接的中文片名,讓這部電影在貨架上顯得有些奇異的色彩。
一般來說,我不偏好勵志主題,但由尼克諾特這個常演討厭的怪老頭來說服,反倒不會反感。
直到租片回家才知道這是美國片,另外再附上美麗的男體,也許對許多人來說也算賞心悅目吧!

以下節錄自對白:
「最無法討人喜歡的人,通常最需要愛。」

「你要了解自己的抉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好。」
每個行為都有代價與快樂,了解這兩點才能腳踏實地。」

「死亡並不可悲,可悲的是多數人根本沒有真正活過。」

「當你感到害怕,就抽出劍,揮劍斬斷所有雜緒,砍斷所有悔恨、恐懼,斬除過去、未來的包袱。」

「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這種痛苦,得不到就受盡折磨,就算得到,苦難也不會結束,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

總統 The President

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間點看,其實有些對照的敏感。
裡面的對白拿出來和我們真實的生活比較,卻也有趣。

節錄一段電影裡的對白:
「因為政治沒有其他,就是愛群眾!」

「我不知道誰幫你寫演講稿,
內容根本不知所云,
別忘了你是在對牛彈琴,
而牛就是需要安撫。」

婚禮之後 After The Wedding

這整個農歷新年,我繼續補交作業,到出租店把名單上的片子一片一片租回來。
其中「婚禮之後」是我看的第一部。
我覺得歐洲演員都有很厲害的功力,在不同電影裡把自己變成完全不同的人。好萊塢的明星著重在個人特色,但歐洲演員總能融入角色而不落痕跡。男主角麥茲米克森,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樣貌,需要花一些時間告訴自己在「亞瑟王」、「007皇家夜總會」和「只賣有機肉」裡這些截然不同的男人其實是同一個傢伙。
整部電影呈現了另一種看待世間的方式,雖然我覺得在劇情上也許太過峰迴路轉,但導演仍然細膩流暢地鋪陳出整個骨和肉,抓住整部影片的步調和觀眾的呼吸。

誰才是導演 Clash of Egos

看電影的人如果知道整個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不知道還能不能用同樣的心情欣賞。
這部在2007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很犀利也很爆笑。
電影的門尷到底有多高?電影是一門專門的技術和藝術,如果同意「迎合大眾口味的便無法成為真正的藝術」,那電影的角色定位在哪?
一個沒有電影學習和製作背景的普通人可以拍電影嗎?又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而這部毫無章法的片子竟然可以得到影評很高的評價?票房又真的代表了影片的價值嗎?
在各種荒謬的情境裡,被定型的社會角色和身分,藉由被扭曲而一一重新被檢視。

片中的對白有趣又富有張力,湯尼質疑克勞斯的運鏡方法,克勞斯強調這是電影拍攝的手法,叫做「疏離」,可以讓觀眾與劇情暫時脫離,進而讓觀者意識到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湯尼說:「我花三百多塊進戲院,就是要讓你告訴我我在看電影?」兩位男主角也分別扮醜,電影結尾湯尼的大製作更是影涉了昆丁塔倫迪諾的「追殺比爾」,螢幕上髒話和濺血飛灑四處,也完全違背湯尼當初想要拍一部適合閣家觀賞的電影的初衷。
而不只是電影,影片幾乎涵蓋了所有可能與電影產生因果影響的人:導演、編劇、製片、大明星、臨演、工作人員、贊助商、觀眾、影評……透過電影,戲外創造了更多充滿人性張力的情節與互動,使整部影片豐富完整。
影片最後湯尼一家人決定選擇去動物園而不看電影,再把整個討論顛覆,幾乎每部北歐電影的創意都讓人驚喜,「誰才是導演」也絕對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不過如果以這部電影的邏輯,我們這些看完電影寫感想的作法,也不值得鼓勵吧^^

迷幻公園 Paranoid Park

電影裡女孩跟男主角說,如果有祕密,把它寫下,收起來、寄出去,或是燒掉。
然後就會覺得好過些。
葛斯范桑的電影,常給我一種獨特的美國味道。這部電影,杜可風把它拍得很漂亮。就像青春一樣,珍貴短暫,彷彿是人生裡最美好的時光,但又因為稍縱即逝,所以總會帶著哀傷。
男主角和他滑板的世界成為電影裡美麗的風景。
死亡的陰影也追趕出青春更多變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