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15

該死的殺手 Schneider VS. Bax

我在大約十年前看過這位導演(也是本片男主角)的《服務生之死》,當時好像是臺北電影節的選片之一。導演﹣亞歷斯馮華麥丹 Alex Van Warmerdam寫的劇本總是讓我出乎預料,有死亡有人性有喜感有荒謬。這次再看還是覺得很妙,會忍不住想等導演丟什麼東西出來。看起來故事很簡單,場景也很單純,但人物的完整度卻夠寫實全面,像這樣很衝突的故事走向,其實不容易合理流暢地被描述,就算是用後設的手法也要小心,期望觀眾願意乖乖地跟著走,要看全劇組還有編劇和導演的功力。許多畫面片格都極有美感,取景構圖道具陳設簡單但好看,也許刻板但符合我們對歐洲北國的美學印象。雖然有可能不合大眾市場的胃口,但是算是在軟體和硬體等許多方面都技術純熟的製作。

邪惡的養成 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

因為看了這部片,讓我忽然對於獨裁者的童年產生興趣。這其實是個虛構的歴史故事,但因為現在全球近在眼前的動亂,還有好萊塢不遺餘力地講述著納粹殘暴的歴史,所以看來還是讓觀眾覺得真有其人。

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培養和心理影響,讓孩童長大後變成邪惡之人?邪惡可以是天生的嗎?但有點可惜的是,這部片的導演並沒有朝我想探索的角度繼續挖深,這部片運用了許多運鏡的形式和張牙舞爪的配樂,期望讓人感到不適和不安,如果我年紀輕一點,可能會喜歡這種手法。可惜我老了,對於用力的呈現和形式的展演感到空虛,我本來期待可以更深厚有力。

導演是布萊迪寇貝特 Brady Corbet,演過《神祕肌膚》和《星光雲寂》,從這部片可以看出他的野心,過幾年也許可以有更成熟亮眼的執導表現。

在電影裡先是飾演男主角母親的曖昧友人,最後還扮演由惡童終成獨裁者的男主角,男演員﹣羅勃派汀森,我不想說他搞砸了這個演出機會,不過他的確沒把完熟的邪惡演出來,形成結尾無力只能靠暈眩的鏡頭獨撐的尷尬情況。整部電影都在描述一個令人擔憂的未來和危機,持續堆疊著對男主角長大成魔的各種想像,而電影結局只有非常短的時間可以交待他到底變成什麼樣的暴君,是詭異?安靜?內斂?迷人?還是狂妄?如果在這幾個鏡頭之間沒有表現出來,這個化學程式便是失敗。

如果把這部片當作恐佈片看,可能會比較容易些。

11.24.2015

慢性病 Chronic

這原本是這次金馬影展我最想看的電影之一。我看過導演米歇爾法蘭科(Michel Franco)之前的作品《露西亞離開之後》(After Lucia),雖然說每部作品都是各自獨立的,也沒有規定一定要拿前作新作比來比去;但還是有些失望,相較前作,《慢性病》的結尾有點太過用力,雖然這部影片榮獲2015坎城影展最佳劇本。

從《海上鋼琴師》開始,我就十分欣賞男主角提姆羅斯(Tim Roth),他不算帥也不夠高,但有種特質很吸引人,事實人很多在好萊塢不靠臉吃飯的演員都是這樣。同時擁有極溫柔和極暴力、強悍和脆弱,他也總是有種善與惡同時共存的感覺。

他在《慢性病》裡的角色有點複雜,他是專業的護理師,但曾經將他自己重病的兒子安樂死。他出席病患的喪禮,病患家屬的詢問或猜疑他都不多說什麼,他非常關心病患,把他們的舒適、安心與尊嚴放在第一位。但這樣只在乎病人不管家屬的作風,為他帶來了誤會和麻煩。一位中風重病的年老男性,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謎片,連男主角大衛幫他洗澡時也可以「升旗」,某個晚上老人的狀況很不好,大衛決定不讓來代班的晚班看護接手,自己多上這段夜班,牽著老人的手陪他渡過這個夜晚。大衛看起來很自在,老人用氣音問他為什麼沒換班,他說想繼續把剛才的電影看完。後來老人的家屬在平板電腦裡發現一堆A片,加上曾撞見父親勃起的情況,大衛被控告對病人性騷擾,必須離職。我猜測大衛是因為當天來代班的晚班護士是病人沒見過的新面孔,不是平時照顧老人的女護理師,從病人的角度著想才決定自己上夜班。但發現身為名建築師的自己的父親在病重時還沈迷謎片,畢竟是很難接受和想像的事,相較起來,男護理師那種洗澡擦澡貼身的伺候更顯得詭異;在電影裡老人常批評他自己的家人小孩,和男主角說些「還好你沒有結婚」之類的話,而老人的家屬竟也很稱職地做著讓老人生氣的行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父親在重病時對「感覺活著」的慾求和渴望。

大衛另一個讓人感覺複雜之處是他會說謊,很自然的說謊。當他在照顧某位病患時,他似乎會把自己當作是該位病患的家人,他會說自己是建築師的兒子,想看看他的作品,或者是出席喪禮後,把死去的病人說是自己的未婚妻。我們從電影一開始,就看著大衛如何無微不至地照顧骨瘦如柴的愛滋病患,在她斷氣後仔細為她清理穿衣,卻又接著和酒吧裡的客人說,自己的未婚妻剛因愛滋病過世。觀眾不知道要相信大衛還是懷疑他,要獎勵他還是抨擊他,善與惡同時在大衛身上展現。但我想這就是人性,我們總是異常傻氣地覺得做了善事的人就是好人,為什麼大家會像是被洗腦般地,這麼僵硬死板地簡化二分所有世間黑白,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事。《慢性病》很巧妙地陳述了這位男護士的所有,這就是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慾望有瑕疵的人性。而我覺得也許大衛是希望可以了解那些每天躺在病榻上的虛弱身軀,曾有過的燦爛靈魂。雖然我也不確定,我自然產生出來的這種為大衛說謊行為辯護的想法,是否來自於其實我也無法接受大衛是惡人的這種狹隘的愚蠢。

大衛生活裡看起來唯一的希望是他唸醫學系的女兒,可能因為大衛離婚之後聚少離多,也可能因為大衛的喪子之痛曾經把他和家人長久分開,所以大衛和女兒的互動看來頗為生疏,很濃的情感和關懷好像找不到路徑傳送給對方。

和《露西亞離開之後》一樣,這是一部完全沒有配樂的電影,很真實很殘酷的上演著病人們的世界末日。 在影片後段大衛面臨了另一個考驗,另一位女病患希望大衛協助安樂死。看護者的任務到底是什麼?是送病人最後一哩路的陪伴者?還是可能變成提早結束苦痛的惡魔天使?

《露西亞離開之後》整部影片十分流暢,最後震撼的結局力道強大但承接得平順爆發得自然,是編劇和導演不容易處理巧妙的困難佈局,可能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較不喜歡《慢性病》的結局安排。也許是想強調生命的無常,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也許是想討論人與神對命運的最終決定權,我總有種導演和編劇只要超過一點點,就是刻意賣弄殘酷煽情的感覺,感覺整部電影走在一條很細的鋼索上,稍一不慎一用力就會墜毀。

是否殘酷的命題才是電影的政治正確?

11.23.2015

沉默公寓 One Floor Below

《沉默公寓》這部片其實不算高潮迭起,但看似平實的生活片段卻紮實地充滿了壓力和隨時爆發的緊張。

要嚴格以大師級的眼光來看,可能會有些不足,但已經具有內斂的力道和細膩的描寫。在影片一開始從主角遛狗的片段,就可以推測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看起來是個大叔,其實是很溫柔的人,會用雙手餵狗喝水,等狗喝完水他才喝。服務客戶時展現出讓客戶放心的專業,工作上因業務會接觸到的人們也和他們和善地互動。所以當這樣的人生活上出現未知的危險和威脅,他會怎麼處理?電影用看似平淡的步調來交代主角的不安和擔憂;當危險離日常生活越接近,為了保守秘密而硬撐住的規律日常表象,反而變成壓力鍋悶燒,變成隨時都會致命的未爆彈。

現實、細膩、張力足,如果喜歡看歐系電影調性的人應該會喜歡。

11.07.2015

特攝英雄 In the Hero

有時候在影展就是要看這種熱血的片子,哭哭笑笑地把自己投入這種單純的情緒中。

這部片可能比不上許多嚴謹的製作,主題太過浪漫,結構又太過鬆軟,在劇情的剪輯連接也不夠順暢,雖然可以說出許多缺點,但還是可以開心感動地欣賞這部影片。因為單純,不用想太多,沒有言簡意賅,也沒有意蘊綿長,但有滿溢出大螢幕的熱情和直率的夢想。

唐澤壽明證明他是持續努力的好演員,不會甘於困在任何一種類型裡面,富家公子、醫生、政治人物,有野心的、有良心的、好人壞人都演,這次他是特攝電影裡皮套演員中的一哥本城涉。唐澤壽明在走紅之前,的確有演出過特攝電影,演的是假面騎士騎士人的替身。52歲的他仍很敬業地練出柔軟的功夫身段和體態,為這個角色增加說服力。

特攝演員這個行業我們可能比較陌生,從電影裡看來,他們包含了特技演員和替身,在日本風行的假面超人和怪獸哥吉拉,也都是由皮套演員演出。這種身手矯健但不露臉的演出,努力了一輩子觀眾也不認識,懷有武術夢想的男主角,雖然在業界已被肯定,但女兒無心的言語,覺得這種無法被辨識的演出不算演員,還有年輕偶像不會打卻可以靠臉前進好萊塢的現狀,都是讓他的事業成就變成處在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這種中年但「卡卡」的心情,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寫照。

演員的演出幫電影加分許多,當初和唐澤壽明一起主演《東京仙履奇緣》的和久井映見,再次搭檔演出男主角的前妻,歲月的痕跡在這2人的臉上顯露出來,很像是童話故事後的真相,有種戲外對映的趣味。當初就是受不了男主角的職業,因為擔憂而離婚,但離開了卻又放不下男主角對電影一股腦傻拼的衝勁,情感內斂的她在影片最後的演出雖然保守但感人。

寺島進也是本片的亮點。沒有人想得到一臉凶惡的他,總是在演黑道,竟然可以因為嬌小的個頭而變身成粉紅假面,在影片一開始就提供給我們莫大的爆點。

這種職業就是出生入死的幕後英雄,人們多半只叫得出靠臉吃飯的帥哥美女主角,特攝演員就和工作人員一樣,是隱形的無名英雄。這部電影也有約略提出電影圈內荒謬的現狀,把演員和導演崇拜地當作神,整個團隊的光環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但其實一部電影之所以可以完成,必須要有由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造就才能成就出一部精彩的電影。

電影也另外提出一個在亞洲見慣多年的不成文規定,所謂成功的導演一定要前進好萊塢,不管在亞洲如何受肯定,沒有到好萊塢就不算成功。甚至連近年韓國導演受到國際青睞,變成外資投資的明星導演,在亞洲地位翻紅,這樣的現況也出現在電影中。

除了飾演年輕偶像的福士蒼汰演技不好之外(他在《小海女》裡演了那麼多集,看來沒有幫助啊),還有飾演女兒的演員可能太年輕生活歷練不夠沒有情感;其他位演員的表現都可以讓人感動又好笑地看完整部電影,特攝演員和工作人員就像是歌曲「謝謝儂」唱的-「不具名的演員不管有沒有觀眾」,都會讓我們感動吧。

戀愛疹療中 Heart Attack

這部電影應該不要讓任何還在廣告公司任職的人看到吧(笑)。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阿勇,是快手電修的第一把交椅,修掉各種痘斑瑕疵、豐胸瘦臉,什麼Photoshop的手術都做,連換頭接身體都是小case。電影《V怪客》說「作用力多大,反作用力就多大」,幫別人整形美膚的阿勇,卻莫名地得了怪病,全身疹子發不完。為了治療怪病,阿勇前往醫院,這時候卻意外煞到氣質美女醫生,想遵照醫囑改變生活方式,難得的大案子卻在這時候來敲門,讓阿勇不知如何是好。

我覺得這部電影完全講出了廣告人的無奈。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損害健康的職業,而這種業態在廣告圈卻被視為正常,沒有進入圈子裡的人,難以想像為什麼做創意要變成這樣。阿勇其實只是個平面設計師,卻搞到爆肝發疹、過勞血尿,不管是業務、文案、美術,為什麼廣告公司的工作會變成像特技演員一樣,生命有種朝不保夕的威脅,是什麼樣的產業環境,把廣告生態變成如此?

如果不接案接到死就會被別人搶走case,這部泰國電影表現的廣告圈環境,其實和臺灣很像。廣告圈全球化之後,案子越來越競爭,能接到來自日本或紐約的稿件,就是不得了的大成就,創意人到最後拚搏的,變成只有牆壁上的一座座獎盃,閃亮的坎城金獅,一樽一樽在公司書架上,看著帶著黑眼圈來請款的阿勇,得獎和出名變成做創意的唯一出口。

這麼努力,就是為了不想被說不專業,敬業的阿勇,卻無法忽視身體的抗議、和同行的汰舊換新,一代新人備出,你不接多得是有人搶,這種燃燒生命卻無法得到對等的回報,是廣告人最大的痛苦。創意本無價,技術卻變工廠,一個美術的養成需要多少時間和歷練,但在業界卻無法被重視。

嚴格來說,這部電影缺少了較宏觀的格局,在劇情的舖陳上也不夠完整。但這是讓創意人看了會心有戚戚焉的作品,看著阿勇走到哪借wifi到哪,連在診所也為了避免燈光色溫差異,頭罩著灰布狂電修,我們就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為了這個廣告工作,為了客戶不明原因改了一百萬次,處境荒謬卻又異常認真,在阿勇的黑眼圈裡看到每個深夜賣肝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