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電視節目裡日日春協會和流鶯的訪談中,聽一位社會工作者提到:「對性工作者的態度,往往代表一個社會對性的態度。」
「公主追殺令」裡透過情色工業所衍生出各種身分的對立和衝突,丟出許多問號。
奧古斯特在全片裡不斷地試圖以各種方式恢復他姐姐的原始身分,世上沒有什麼A片女優「公主」,只有他的姐姐汀娜。奧古斯特的問題,就是大家對A片女優的崇拜和習以為常。這種產業的行銷結構,消費掉許多女孩,和那些女孩的家人。
一般社會對情色生意都有既定的刻板評價,A片女星走在成名和道德之間的模糊地帶,本片把A片女星和妓女放在一起,衝擊觀眾的傳統認知:妓女就是低賤的嗎?如果透過鏡頭拍攝販售就反而變成人人欣羨的電影明星?A片女星可以公然地宣傳自己的限制級電影,但妓女卻必須躲躲藏藏,如果色情是罪,那麼目前社會對情色工業的道德漠視反而呈現出一種異常的矛盾。
奧古斯特對情色工業的仇視,是因為他們把姐姐變成了A片女星?還是成為A片女星的生活方式殺了汀娜?奧古斯特銷毀了所有汀娜的影帶、光碟、所有公主曾經存在的記錄,但奧古斯特曾經也是個喜歡拿著DV拍東拍西的年輕人,甚至第一支公主主演的色情片還是奧古斯特協助拍攝的,他想要銷毀的是公主的存在還是自己的罪惡?如果人類對於鏡頭的窺視本能地無法抗拒,這是否足以合理化人們對於情色影片的迷戀?
「公主追殺令」包含了兩個主要的視覺語言:色情和暴力。
在許多電影分級制裡暴力其實比色情更容易過關,「公主追殺令」的故事看似是主角奧古斯特一一除掉把他的姐姐變成A片女星的情色工業黑手,但在這個過程裡是否色情已被暴力取代,以另一種煽情在螢幕上揮灑?
米亞,是汀娜留下來的女兒。奧古斯特把她帶離妓院,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跟幼小的米亞一起生活。米亞並不如奧古斯特想像地純真無邪,在她身上奧古斯特只看到更多情色工業的遺毒,透過小女孩來呈現,和暴力的鏡頭同樣驚悚。奧古斯特阻止米亞模仿汀娜在影片裡的動作和叫聲,卻要米亞幫助他倒汽油、拿武器,如果暴力的影響等同色情,這是否可以表示復仇的盲目讓人們自相矛盾?但讓米亞攻擊曾經傷害過她的男人,是否又是一種變向的治療?
查理,是姐姐汀娜的男友,也是創造公主的推手,是否像查理所說,因為奧古斯特愛拍攝,所以其實是他把自己的姐姐變成A片紅星?查理代表終極的罪惡,奧古斯特必須一路清除各種阻礙才有機會接近查理,但復仇畢竟是盲目的,最後奧古斯特的安排殺了他自己和米亞,查理仍然活著,觀眾需要查理死亡來得到正義伸張的慰藉,這樣的結局安排是否也表示在現實生活裡,情色幕後的黑手不可能消失,汀娜喜歡查理,米亞也喜歡查理勝過奧古斯特,人類被邪惡吸引的無盡輪迴只能不斷上演。
「公主追殺令」大膽地質疑丹麥社會對情色的支持和開放,同時藉由小女孩米亞和奧古斯特傳教士的身分把傳統的禁忌和概念進行比對和檢視。片中電影從業人員認為,公主只不過是A片工業的一小塊而已,奧古斯特實在不需要如此過度反應,也許就像片中的老妓女凱倫說的:「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責任。」
7.12.2008
2.28.2008
羊男的迷宮 Pan's Lapyrinth
整個農曆年混亂地看片,這部片卻在其中留下痕跡,像是被人重重踩了一腳。
我向來習慣先對影片情節保持一知半解進戲院,然後等著看導演將要給我什麼。
看得出片商有些刻意想把影片帶往奇幻體質來包裝,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票房。這部在79屆奧斯卡提名六項,三項得獎的影片,雖然看起來都是技術類的獎項(「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但其實仍有豐富的故事。
導演喬勒蒙‧迪‧多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過「刀峰戰士」「地獄怪客」等片,但這幾部片我都沒有看過,只是我想光看片名就知道導演對特效操作的功力。
我喜歡導演把影片整體先帶往的方向。因為切入的角度,一開始會相信地底下的王國真的存在的,羊男確實存在,可以恢復奧菲莉亞的公主身分,只要她完成任務,至少我是這樣相信。
然後跟著奧菲莉亞冒險,見識各種奇怪的怪物角色和精靈。但現實的故事線也繼續走,奧菲莉亞的母親因為懷孕不適,奧菲莉亞有失去母親的可能,而假使不幸發生就只剩下她和殘酷的繼父—維達上校共同生活。為了救母親,奧菲莉亞聽了羊男的建議,把樹根放在母親床下以牛奶浸泡,並以血餵養。觀眾必須和奧菲莉亞同樣相信魔法和童話,這樣整個故事才能繼續下去,我們會成為電影裡的奧菲莉亞,而不是她的親母或繼父。
到了影片最後,也許我們可以仍然堅持小女孩的信念,她終於成為公主了,而不是被上校近距離槍殺。但我想導演在這裡改變了一些作法,在奧菲莉亞斷氣之後繼續把故事再講一小段,間接使觀眾意識到也許這地底王國只存在在奧菲莉亞心裡。也因為之前身處在童話裡,一下子回到現實世界,以現實角度了解到沒有出口的奧菲莉亞,親生父親早逝、母親再嫁難產死亡、被繼父囚禁,完全看不到未來希望的11歲,太大的衝擊和重量讓奧菲莉亞的死亡顯得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據飾演片中上校角色的男演員說,他的角色才是唯一的怪物。其實很有道理,所有任務要解決閃避的怪物都是他的分身,而隨著小女孩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怪物也越來越可怕,影片裡的怪物也和一般刻板印象的合成獸不同,人的感覺很強,即使沒有好萊塢電影裡的暴牙和溼淋淋黑漆漆的造型,卻也因為更有人味而加倍可怕。
對奧菲莉亞來說,童話是她的逃生口。但即便如此,她的故事卻不是小矮人和七仙女,而是真正造成生命威脅的怪物。透過奧菲莉亞看到整個當時環境和革命的西班牙,善良的女管家瑪賽迪斯就是現實裡長大的奧菲莉亞,只是她的童話應驗使她活了下來,而奧菲莉亞沒有。整個故事感人而悲傷,在華麗的特效之下,有簡單真誠的情感呈現。
我向來習慣先對影片情節保持一知半解進戲院,然後等著看導演將要給我什麼。
看得出片商有些刻意想把影片帶往奇幻體質來包裝,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票房。這部在79屆奧斯卡提名六項,三項得獎的影片,雖然看起來都是技術類的獎項(「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但其實仍有豐富的故事。
導演喬勒蒙‧迪‧多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過「刀峰戰士」「地獄怪客」等片,但這幾部片我都沒有看過,只是我想光看片名就知道導演對特效操作的功力。
我喜歡導演把影片整體先帶往的方向。因為切入的角度,一開始會相信地底下的王國真的存在的,羊男確實存在,可以恢復奧菲莉亞的公主身分,只要她完成任務,至少我是這樣相信。
然後跟著奧菲莉亞冒險,見識各種奇怪的怪物角色和精靈。但現實的故事線也繼續走,奧菲莉亞的母親因為懷孕不適,奧菲莉亞有失去母親的可能,而假使不幸發生就只剩下她和殘酷的繼父—維達上校共同生活。為了救母親,奧菲莉亞聽了羊男的建議,把樹根放在母親床下以牛奶浸泡,並以血餵養。觀眾必須和奧菲莉亞同樣相信魔法和童話,這樣整個故事才能繼續下去,我們會成為電影裡的奧菲莉亞,而不是她的親母或繼父。
到了影片最後,也許我們可以仍然堅持小女孩的信念,她終於成為公主了,而不是被上校近距離槍殺。但我想導演在這裡改變了一些作法,在奧菲莉亞斷氣之後繼續把故事再講一小段,間接使觀眾意識到也許這地底王國只存在在奧菲莉亞心裡。也因為之前身處在童話裡,一下子回到現實世界,以現實角度了解到沒有出口的奧菲莉亞,親生父親早逝、母親再嫁難產死亡、被繼父囚禁,完全看不到未來希望的11歲,太大的衝擊和重量讓奧菲莉亞的死亡顯得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據飾演片中上校角色的男演員說,他的角色才是唯一的怪物。其實很有道理,所有任務要解決閃避的怪物都是他的分身,而隨著小女孩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怪物也越來越可怕,影片裡的怪物也和一般刻板印象的合成獸不同,人的感覺很強,即使沒有好萊塢電影裡的暴牙和溼淋淋黑漆漆的造型,卻也因為更有人味而加倍可怕。
對奧菲莉亞來說,童話是她的逃生口。但即便如此,她的故事卻不是小矮人和七仙女,而是真正造成生命威脅的怪物。透過奧菲莉亞看到整個當時環境和革命的西班牙,善良的女管家瑪賽迪斯就是現實裡長大的奧菲莉亞,只是她的童話應驗使她活了下來,而奧菲莉亞沒有。整個故事感人而悲傷,在華麗的特效之下,有簡單真誠的情感呈現。
12.19.2007
塔羅牌殺人事件 Scoop
伍迪艾倫的電影我才看了三部,這就是第三部。
因為不夠熟悉,所以伍迪艾倫對我來說還是新鮮的,即使電影的手法對於部份影迷來說與之前的作品類似,我也看得愉快。
伍迪艾倫演魔術師時,我身旁的觀眾小聲驚呼:「哇!他已經要七十歲了吧!」(Woody Allen生於1935年)他看著台下的觀眾,小心地享受著掌聲,我覺得他的表情彷彿在問螢幕前的我們:「還喜歡這部電影嗎?」
影片一開始演出死神的那段,包括看起來有點克難的幽冥船,都逗得我發笑。我覺得從這部片裡也很輕易地可以體會伍迪艾倫式的幽默,即使是帶點神經質的,即使這部電影可能不夠經典到拿來推薦認識伍迪艾倫,但我想還算輕鬆好消化。
因為不夠熟悉,所以伍迪艾倫對我來說還是新鮮的,即使電影的手法對於部份影迷來說與之前的作品類似,我也看得愉快。
伍迪艾倫演魔術師時,我身旁的觀眾小聲驚呼:「哇!他已經要七十歲了吧!」(Woody Allen生於1935年)他看著台下的觀眾,小心地享受著掌聲,我覺得他的表情彷彿在問螢幕前的我們:「還喜歡這部電影嗎?」
影片一開始演出死神的那段,包括看起來有點克難的幽冥船,都逗得我發笑。我覺得從這部片裡也很輕易地可以體會伍迪艾倫式的幽默,即使是帶點神經質的,即使這部電影可能不夠經典到拿來推薦認識伍迪艾倫,但我想還算輕鬆好消化。
8.31.2007
惡女花魁 Sakuran
其實這部電影我最熟悉的是椎名林檎。
看整部電影的過程像是把所有她的聲音味道再感受一遍。
導演蜷川實花,好像常在日本的時尚雜誌看到這個名字,全片也的確有很強的色彩發揮,就好像一群遊女風花雪月的生活還不夠冶豔似的,所有衣服、圖騰、屏風、妝容都吸飽了色料,用100%的紅在螢幕上燃燒。
鏡頭呈現出一種停格的美感。像是一張張全彩的圖片說著故事,像雜誌上的服裝照,畫面是暫停了,但衣擺、Model的表情、手勢、眼神動線都還繼續說著某個情境,幾乎可以說導演的時尚背景主導了全片的調性,但也因此這部影片裡的部份人物有時顯得比較局部,不夠全面,演技也看起來像是大家自由發揮。
以整個架構來說,與原著漫畫的差異不大,故事的flow也很接近,把高尾和三雲這兩個角色合併,加入武士倉之助(椎名桔平),再把結局改成愛情喜劇結局。其實漫畫中的部份橋段和轉折有時就有倉促的感覺,不知道是否是翻譯的關係,但在遊女的眼神描繪和角色設定上補足了這個部份。所以很難偏重電影或原著漫畫,兩者各有優缺點。只能說不算是大幅度的改編。
演清葉的土屋安娜,因為我只看過她在松子裡不算吃重的演出,所以不熟悉她除了音樂以外的戲劇表現。剛開始看到她的混血面孔當然會覺得有些奇怪,全片充滿了東方五官和色彩,但某些角度和漫畫裡靈活的大眼睛嘴唇微翹的清葉還是有幾分相似,雖然有時土屋安娜的酒渦會讓她穿幫。
這部片會讓人先注意到飾演粧妃的菅野美穗。從日劇、電影已經看過很多菅野美穗,在惡女花魁裡,她把整部影片的情慾成功挑起。
她在片裡首先要為所有人示範「花魁」之所以成為花魁的原因,如果在開場她沒有把花魁的魅表現出來,整部片就撐不起來,觀眾也不會期待之後的清葉,眾多美麗的女演員也會只流於裝模作樣。
她算是清葉眼中的第一個樣版,觀眾也要靠這個角色進入吉原的遊女生活,在清葉夜半窺看她和男子交歡的場面,男人的左手抓住粧妃的胸,磨擦揉捏,另一手逗弄她的私處,透過鏡頭裡的這種偷窺和在電影院的光明正大,觀眾的情慾也被帶到高潮。她的呻吟也很性感,雖然她的背太瘦了些(其實片中的女演員的年紀比起原著都嫌年長了一些,土屋女娜的特寫鏡頭,皮膚也不如漫畫裡描述的吹彈可破。)粧妃嘲笑清葉的笑聲,質問和指責,不用嘶喊就有份量,細緻的五官綜合女傑般的豪氣,宿命的無奈但仍堅強面對的姿態。
飾演高尾的木村佳乃有很好的氣質,但像她其他的演出一樣,總給我一種不夠放開的感覺,她在片中是善妒的角色,必須小心護衛自己的地盤,壓制後起之秀。相較起來,漫畫的的三雲反而比較生動立體,安野夢洋子把她的眼神處理的很失焦,情緒也幾乎看不出起伏,是個內斂又摸不透的角色。
高尾和永瀨正敏飾演的浮世繪畫師的一場激烈床戲,這場幾乎互相懲罰折磨的場面,在經營上不夠到位而削弱了之後情殺的力道。那些飛濺在屏風上的血,鮮豔的色彩被更鮮豔的色彩覆蓋,如果床戲夠動魄驚心,這場愛情會夠絕望,死亡也會更淒美。
這部片果然是女人天下,相形之下男性的角色都成了配角。他們是始作俑者,看似主控了遊女的生命,床弟之間又反被宰制。
椎名林檎充滿在整部影片裡。在性愛場面、追逐橋段、妒意糾結裡都有,錯綜複綜的和服圖案和錯綜複雜的情感,搭配爵士、電子曲風,和電影的古典主題形成對比,有種東西合併綜合的趣味。音樂是華麗的百老匯,畫面也是,雖然許多曲目是舊歌重編,站在這部電影的角度上卻意外賦予新意。
雖然角色的處理還不夠成熟,雖然電影裡需要的寓意和暗示顯得太過刻意,但豐富的色彩、燈光處理形成的獨特視覺風格還是值得進戲院一看。
P.S.
.蜷川實花的個人官網首頁就是土屋安娜穿著現代的小洋裝,用咖啡色的捲髮和高跟鞋擺出清葉吸煙管的樣子,她身後仍是瑰麗的和服圖騰。蜷川也為土屋安娜、成宮寬貴(惣次郎)拍攝過其他攝影作品
.原著安野夢洋子的先生是日本知名的動畫導演—庵野秀明,代表作為「新世紀福音戰士」
看整部電影的過程像是把所有她的聲音味道再感受一遍。
導演蜷川實花,好像常在日本的時尚雜誌看到這個名字,全片也的確有很強的色彩發揮,就好像一群遊女風花雪月的生活還不夠冶豔似的,所有衣服、圖騰、屏風、妝容都吸飽了色料,用100%的紅在螢幕上燃燒。
鏡頭呈現出一種停格的美感。像是一張張全彩的圖片說著故事,像雜誌上的服裝照,畫面是暫停了,但衣擺、Model的表情、手勢、眼神動線都還繼續說著某個情境,幾乎可以說導演的時尚背景主導了全片的調性,但也因此這部影片裡的部份人物有時顯得比較局部,不夠全面,演技也看起來像是大家自由發揮。
以整個架構來說,與原著漫畫的差異不大,故事的flow也很接近,把高尾和三雲這兩個角色合併,加入武士倉之助(椎名桔平),再把結局改成愛情喜劇結局。其實漫畫中的部份橋段和轉折有時就有倉促的感覺,不知道是否是翻譯的關係,但在遊女的眼神描繪和角色設定上補足了這個部份。所以很難偏重電影或原著漫畫,兩者各有優缺點。只能說不算是大幅度的改編。
演清葉的土屋安娜,因為我只看過她在松子裡不算吃重的演出,所以不熟悉她除了音樂以外的戲劇表現。剛開始看到她的混血面孔當然會覺得有些奇怪,全片充滿了東方五官和色彩,但某些角度和漫畫裡靈活的大眼睛嘴唇微翹的清葉還是有幾分相似,雖然有時土屋安娜的酒渦會讓她穿幫。
這部片會讓人先注意到飾演粧妃的菅野美穗。從日劇、電影已經看過很多菅野美穗,在惡女花魁裡,她把整部影片的情慾成功挑起。
她在片裡首先要為所有人示範「花魁」之所以成為花魁的原因,如果在開場她沒有把花魁的魅表現出來,整部片就撐不起來,觀眾也不會期待之後的清葉,眾多美麗的女演員也會只流於裝模作樣。
她算是清葉眼中的第一個樣版,觀眾也要靠這個角色進入吉原的遊女生活,在清葉夜半窺看她和男子交歡的場面,男人的左手抓住粧妃的胸,磨擦揉捏,另一手逗弄她的私處,透過鏡頭裡的這種偷窺和在電影院的光明正大,觀眾的情慾也被帶到高潮。她的呻吟也很性感,雖然她的背太瘦了些(其實片中的女演員的年紀比起原著都嫌年長了一些,土屋女娜的特寫鏡頭,皮膚也不如漫畫裡描述的吹彈可破。)粧妃嘲笑清葉的笑聲,質問和指責,不用嘶喊就有份量,細緻的五官綜合女傑般的豪氣,宿命的無奈但仍堅強面對的姿態。
飾演高尾的木村佳乃有很好的氣質,但像她其他的演出一樣,總給我一種不夠放開的感覺,她在片中是善妒的角色,必須小心護衛自己的地盤,壓制後起之秀。相較起來,漫畫的的三雲反而比較生動立體,安野夢洋子把她的眼神處理的很失焦,情緒也幾乎看不出起伏,是個內斂又摸不透的角色。
高尾和永瀨正敏飾演的浮世繪畫師的一場激烈床戲,這場幾乎互相懲罰折磨的場面,在經營上不夠到位而削弱了之後情殺的力道。那些飛濺在屏風上的血,鮮豔的色彩被更鮮豔的色彩覆蓋,如果床戲夠動魄驚心,這場愛情會夠絕望,死亡也會更淒美。
這部片果然是女人天下,相形之下男性的角色都成了配角。他們是始作俑者,看似主控了遊女的生命,床弟之間又反被宰制。
椎名林檎充滿在整部影片裡。在性愛場面、追逐橋段、妒意糾結裡都有,錯綜複綜的和服圖案和錯綜複雜的情感,搭配爵士、電子曲風,和電影的古典主題形成對比,有種東西合併綜合的趣味。音樂是華麗的百老匯,畫面也是,雖然許多曲目是舊歌重編,站在這部電影的角度上卻意外賦予新意。
雖然角色的處理還不夠成熟,雖然電影裡需要的寓意和暗示顯得太過刻意,但豐富的色彩、燈光處理形成的獨特視覺風格還是值得進戲院一看。
P.S.
.蜷川實花的個人官網首頁就是土屋安娜穿著現代的小洋裝,用咖啡色的捲髮和高跟鞋擺出清葉吸煙管的樣子,她身後仍是瑰麗的和服圖騰。蜷川也為土屋安娜、成宮寬貴(惣次郎)拍攝過其他攝影作品
.原著安野夢洋子的先生是日本知名的動畫導演—庵野秀明,代表作為「新世紀福音戰士」
8.15.2007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很久沒看電影了。
和朋友借了「巴黎我愛你」的DVD,才覺得有點太晚認識它。
雖然這種什錦總匯的影展片,是影展裡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但還是不減它的風味。
每部影片雖短,但卻說了一個好故事。(廣告也該如此吧)
下面只列舉一些我喜歡的單元和對白。
.布魯諾波達利斯(Bruno podalydes)/<蒙馬特>
找車位的男主角,意外發現一位昏倒在他車旁的女性。
「我的世界就像雜物箱,啥都沒有」
.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巴士底區>
外遇的丈夫準備和總是穿紅外套的妻子離婚。
「他打算在主菜與甜點間抛棄她」、「一開始是佯裝成熱戀中的男人,卻真的變成熱戀中的男人」、「她死在他的懷中,他的感情從此昏迷,不再醒來」
(我很喜歡這支短片整體的氛圍和態度。配樂和第三方旁觀者的口述,讓影片雖短但充滿了諷刺的幽默,像是嘲笑著這個男人生命的荒謬卻浪漫而感性。)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馬叟公園>
父女倆邊走邊談,簡單的行為裡卻有豐富情感。
「難得來巴黎,就不能說法文嗎?」
.佛得烈歐布登(Frederic Auburtin)、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kieu)/<拉丁區>
準備離婚的銀髮夫妻,各有對象但情感仍意韻綿長。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荒謬?」「不會,是別人太嚴肅」
.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14區>
美國女遊客的一人遊巴黎
「他們告訴我了好多巴黎的事,告訴我藝術家在哪找到靈感的,大家都去哪裡找尋生命中的新事物,還告訴我到哪裡可以找到真愛」、「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件我已經忘記的東西,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了,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對...活著的感覺,就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也覺得巴黎愛上了我」
一共有18個故事,每個地區發生的故事是否和當地的歷史或文化背景有關呢?只怪我實在不夠了解巴黎。
其他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讓我們注意到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的16區,照顧嬰兒的年輕女孩,必須放下自己的孩子去做保姆,哼唱著歌曲來安撫寶寶,同一首歌,兩個孩子,兩個世界,隨著她上班的路線發現與女孩相同較深膚色的人們在巴黎的生活。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瑪黑區,在畫作印製裝裱的地方,有可能遇到soulmate?言語不通的情況,男孩追出門口,即使方向錯誤相反,仍充滿無限想像與詩意。
奧利佛舒密茲(Oliver Schmitz)的節日廣場,急救的女孩為重傷的黑人端來的兩杯黑咖啡,就像顫抖的手裡接不住的眼淚。而在旁人的眼光中,那眼淚也有顏色。
除了杜可風的破題方式和伊萊亞伍德的佛羅多演出,我比較不欣賞之外,其他都可算是不錯的短篇故事,像演出紅外套妻子的米蘭達李查遜,眾演員們的表現都十分傑出。而觀影後將導演的舊作和這部電影兩相對照,也是觀看這部片的樂趣之一。
和朋友借了「巴黎我愛你」的DVD,才覺得有點太晚認識它。
雖然這種什錦總匯的影展片,是影展裡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但還是不減它的風味。
每部影片雖短,但卻說了一個好故事。(廣告也該如此吧)
下面只列舉一些我喜歡的單元和對白。
.布魯諾波達利斯(Bruno podalydes)/<蒙馬特>
找車位的男主角,意外發現一位昏倒在他車旁的女性。
「我的世界就像雜物箱,啥都沒有」
.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巴士底區>
外遇的丈夫準備和總是穿紅外套的妻子離婚。
「他打算在主菜與甜點間抛棄她」、「一開始是佯裝成熱戀中的男人,卻真的變成熱戀中的男人」、「她死在他的懷中,他的感情從此昏迷,不再醒來」
(我很喜歡這支短片整體的氛圍和態度。配樂和第三方旁觀者的口述,讓影片雖短但充滿了諷刺的幽默,像是嘲笑著這個男人生命的荒謬卻浪漫而感性。)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馬叟公園>
父女倆邊走邊談,簡單的行為裡卻有豐富情感。
「難得來巴黎,就不能說法文嗎?」
.佛得烈歐布登(Frederic Auburtin)、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kieu)/<拉丁區>
準備離婚的銀髮夫妻,各有對象但情感仍意韻綿長。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荒謬?」「不會,是別人太嚴肅」
.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14區>
美國女遊客的一人遊巴黎
「他們告訴我了好多巴黎的事,告訴我藝術家在哪找到靈感的,大家都去哪裡找尋生命中的新事物,還告訴我到哪裡可以找到真愛」、「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件我已經忘記的東西,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了,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對...活著的感覺,就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也覺得巴黎愛上了我」
一共有18個故事,每個地區發生的故事是否和當地的歷史或文化背景有關呢?只怪我實在不夠了解巴黎。
其他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讓我們注意到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的16區,照顧嬰兒的年輕女孩,必須放下自己的孩子去做保姆,哼唱著歌曲來安撫寶寶,同一首歌,兩個孩子,兩個世界,隨著她上班的路線發現與女孩相同較深膚色的人們在巴黎的生活。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瑪黑區,在畫作印製裝裱的地方,有可能遇到soulmate?言語不通的情況,男孩追出門口,即使方向錯誤相反,仍充滿無限想像與詩意。
奧利佛舒密茲(Oliver Schmitz)的節日廣場,急救的女孩為重傷的黑人端來的兩杯黑咖啡,就像顫抖的手裡接不住的眼淚。而在旁人的眼光中,那眼淚也有顏色。
除了杜可風的破題方式和伊萊亞伍德的佛羅多演出,我比較不欣賞之外,其他都可算是不錯的短篇故事,像演出紅外套妻子的米蘭達李查遜,眾演員們的表現都十分傑出。而觀影後將導演的舊作和這部電影兩相對照,也是觀看這部片的樂趣之一。
12.11.2006
謊顏 Time
因為太專注在其他片單,讓我幾乎忘了金基德。
題材很生活,但處理得抽離。
愛情裡,什麼是真實呢?兩人的愛是真實的嗎?眼前的對方是真實的嗎?
接吻、擁抱、作愛,我們擁有愛人多少程度的真心?
有多少比例的真實要表露?又有多少應該隱暪?
如果無法以容貌作為辨識愛人的根據,我們還有什麼線索可以依循?
眼前這個長得和情人不一樣的人,感覺卻這麼相似,
是同一個人嗎?同一個靈魂?
還是我們原本尋找的對象就只是同一種理想類型的投射?
無故消失又整容的舊情人,會是眼前這個人嗎?
如果現在的愛人以一種新的型態出現,像重新包裝上架的商品,我們再度墜入情網,
對雙方來說,愛得仍然是當初相同的人嗎?
那麼愛情其實只是建立在善變的外表上?
韓國的整型風潮時有耳聞,整容這個話題永遠有爭議,
它和美麗、真實、虛榮、道德切身相關,
但金基德把它挪移到延伸的象限邊緣進行另一場討論。
變得好看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幸福,這個議題往往在台灣的電視節目會搞成低程度綜藝,整型是手段,得到幸福的人生也許是目的,但唯一可以確定得到的只有無法改回去的樣貌。
人類脆弱,愛情脆弱,長相不會自出生跟著一輩子,當五官可以任意更動,再沒有什麼是堅定不移的,也許愛情也是。
電影裡男女主角曾經約會的地點,有著石雕和藝術裝置作品,
即使隨著漲退潮被浸在海裡,它們也不會改變。
所以也許是同一對戀人在上面拍照,即使長相已經改變,也許愛情可以從外貌超脫,掙脫時間和人性的限制。
整體來說,還是有金基德一貫的細膩、哲理還有寓意,也仍然有許多我意想不到的安排,看他的電影我總是猜不到結局。
電影結束時我座位附近的男孩子互相討論著,覺得《空屋情人》才是經典,好像也有人覺得這部片很多笑點(why?),對白又太多,不如以往他的沈默觀察。
我覺得對白多寡只是一種形式和表象,一個故事如果說得好,是說書加上擬聲或是默劇應該都很精彩。
整部電影我反而覺得很悲傷,結束時心裡塞滿了無奈,一切的失常只是因為執著和愛,當執著不被理解,就成為瘋狂。
希望有機會在院線再看一次。
題材很生活,但處理得抽離。
愛情裡,什麼是真實呢?兩人的愛是真實的嗎?眼前的對方是真實的嗎?
接吻、擁抱、作愛,我們擁有愛人多少程度的真心?
有多少比例的真實要表露?又有多少應該隱暪?
如果無法以容貌作為辨識愛人的根據,我們還有什麼線索可以依循?
眼前這個長得和情人不一樣的人,感覺卻這麼相似,
是同一個人嗎?同一個靈魂?
還是我們原本尋找的對象就只是同一種理想類型的投射?
無故消失又整容的舊情人,會是眼前這個人嗎?
如果現在的愛人以一種新的型態出現,像重新包裝上架的商品,我們再度墜入情網,
對雙方來說,愛得仍然是當初相同的人嗎?
那麼愛情其實只是建立在善變的外表上?
韓國的整型風潮時有耳聞,整容這個話題永遠有爭議,
它和美麗、真實、虛榮、道德切身相關,
但金基德把它挪移到延伸的象限邊緣進行另一場討論。
變得好看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幸福,這個議題往往在台灣的電視節目會搞成低程度綜藝,整型是手段,得到幸福的人生也許是目的,但唯一可以確定得到的只有無法改回去的樣貌。
人類脆弱,愛情脆弱,長相不會自出生跟著一輩子,當五官可以任意更動,再沒有什麼是堅定不移的,也許愛情也是。
電影裡男女主角曾經約會的地點,有著石雕和藝術裝置作品,
即使隨著漲退潮被浸在海裡,它們也不會改變。
所以也許是同一對戀人在上面拍照,即使長相已經改變,也許愛情可以從外貌超脫,掙脫時間和人性的限制。
整體來說,還是有金基德一貫的細膩、哲理還有寓意,也仍然有許多我意想不到的安排,看他的電影我總是猜不到結局。
電影結束時我座位附近的男孩子互相討論著,覺得《空屋情人》才是經典,好像也有人覺得這部片很多笑點(why?),對白又太多,不如以往他的沈默觀察。
我覺得對白多寡只是一種形式和表象,一個故事如果說得好,是說書加上擬聲或是默劇應該都很精彩。
整部電影我反而覺得很悲傷,結束時心裡塞滿了無奈,一切的失常只是因為執著和愛,當執著不被理解,就成為瘋狂。
希望有機會在院線再看一次。
11.30.2006
服務生之死 Ober(Waiter)
有人說當作家筆下的角色誕生時,就有了其自主的意識。
所以許多作者到最後無法控制自己創造的人物,只能任故事朝向「不得不如此」的方向延伸。
《服務生之死》這部影片和上述就有點關係。
滿足了其中一個角色的希望,又不能讓全部人滿意,
就算大部份的人都高興了,可能作者自己卻不同意。
在形式上大膽創新,質疑了電影的提供角色和觀眾的接收角色之間的關係,在劇情上反問角色和作者之間的控制定律。
所以許多作者到最後無法控制自己創造的人物,只能任故事朝向「不得不如此」的方向延伸。
《服務生之死》這部影片和上述就有點關係。
滿足了其中一個角色的希望,又不能讓全部人滿意,
就算大部份的人都高興了,可能作者自己卻不同意。
在形式上大膽創新,質疑了電影的提供角色和觀眾的接收角色之間的關係,在劇情上反問角色和作者之間的控制定律。
影子保鏢 The Minder
我們就跟在主角旁邊。
看著他從梳洗準備出門,到深夜休息,中間的時間就是等待和跟隨。
男主角跟著政要,我們跟著他。
這麼枯橾無聊的生活,可是影片一點都不無聊。
表現出來的冷靜制約,情緒在這種過份壓抑下,反而顯得波濤洶湧。
男主角有速寫的嗜好,但這種結合眼和手的高度自我意識的行為,
只能祕密地進行。平常,他不用有自己的個性,他是保鏢。
素描也是他的生活寫照,他看著別人,但對方幾乎不會注意到他。
沒有光環,沒有和委託人的曖昧,
沒有自由。
如果影子要獨自行動,就必須脫離主體。
或者主體死亡。
全片直到結束上字幕才出現配樂,影片的安靜沈默就像聾了一樣,
心裡的吶喊以最大分貝爆發,然後震耳欲聾,從此又再聽不見。
看著他從梳洗準備出門,到深夜休息,中間的時間就是等待和跟隨。
男主角跟著政要,我們跟著他。
這麼枯橾無聊的生活,可是影片一點都不無聊。
表現出來的冷靜制約,情緒在這種過份壓抑下,反而顯得波濤洶湧。
男主角有速寫的嗜好,但這種結合眼和手的高度自我意識的行為,
只能祕密地進行。平常,他不用有自己的個性,他是保鏢。
素描也是他的生活寫照,他看著別人,但對方幾乎不會注意到他。
沒有光環,沒有和委託人的曖昧,
沒有自由。
如果影子要獨自行動,就必須脫離主體。
或者主體死亡。
全片直到結束上字幕才出現配樂,影片的安靜沈默就像聾了一樣,
心裡的吶喊以最大分貝爆發,然後震耳欲聾,從此又再聽不見。
超完美地獄 The Bothersome Man
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是:The Bothersome Man
我想,對於男主角身處的環境來說,他的確是不受歡迎。
冷感的色調形成全片獨特的風格,
影片裡的世界即真實又虛幻。
像我們平日生活一般真實,但抽掉熱情、吵噪、傷心、髒亂......這些突發性的情緒和元素,
一切都冷靜、理性、規律、乾淨。
我們跟著男主角莫名地就到了這個地方,
裡面有輕鬆的工作、漂亮的女伴、可以恣意作愛、儘量申請添購辦公室設備和傢俱,
劈腿沒關係,甚至也不會死。
只是吃不出食物的味道,也無法定義這到底是什麼地方;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不是由你控制,你只能接受安排。
到最後也許不完美的才是真實,有期限的生命才有溫度。
全片並沒有固定的問與答,觀眾從開始就抱著疑問,但故事繼續進行,你好像得到了答案又好像只是自己的猜測。但現實生活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
讓人發笑,又感覺恐怖,風格奇異的一部電影。
我想,對於男主角身處的環境來說,他的確是不受歡迎。
冷感的色調形成全片獨特的風格,
影片裡的世界即真實又虛幻。
像我們平日生活一般真實,但抽掉熱情、吵噪、傷心、髒亂......這些突發性的情緒和元素,
一切都冷靜、理性、規律、乾淨。
我們跟著男主角莫名地就到了這個地方,
裡面有輕鬆的工作、漂亮的女伴、可以恣意作愛、儘量申請添購辦公室設備和傢俱,
劈腿沒關係,甚至也不會死。
只是吃不出食物的味道,也無法定義這到底是什麼地方;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不是由你控制,你只能接受安排。
到最後也許不完美的才是真實,有期限的生命才有溫度。
全片並沒有固定的問與答,觀眾從開始就抱著疑問,但故事繼續進行,你好像得到了答案又好像只是自己的猜測。但現實生活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
讓人發笑,又感覺恐怖,風格奇異的一部電影。
戀愛魔鏡 Mr. Average
因為我是幹廣告的,所以看這部片會心虛。
我們平時總是試著置入、操作,而且希望一切都不落痕跡。
我們的工作,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影片裡討厭的市調公司那些笨蛋們。
當然也許也包含政客。
我想,應該是自以為聰明的人才覺得可以操縱大眾,
但聰明總反被聰明誤。
影片在原來我們會預期的走向上面大膽改變結果,
雖然Happy Ending顯得刻意,但在操作和反操作的處理上仍有新意。
行銷到最後,可能只是操弄了我們自己。
我們平時總是試著置入、操作,而且希望一切都不落痕跡。
我們的工作,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影片裡討厭的市調公司那些笨蛋們。
當然也許也包含政客。
我想,應該是自以為聰明的人才覺得可以操縱大眾,
但聰明總反被聰明誤。
影片在原來我們會預期的走向上面大膽改變結果,
雖然Happy Ending顯得刻意,但在操作和反操作的處理上仍有新意。
行銷到最後,可能只是操弄了我們自己。
本片尚未分級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我從前沒有想過,做愛鏡頭裡抽送的次數真的會有人去計算,
而且還會因此影響一部影片的分級下場。
對於隱藏在事物表面背後的真相感興趣的人,
看這部片也可以被娛樂得十分開心。
導演柯比狄克以紀錄的方式,訪談了其他許多位導演,
我們一邊看著眾導演們轉述他們的電影的分級原因
和被要求刪剪的鏡頭,
同時這個過程也組合出這部影片,這部也將躲不過分級命運的電影。
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是美國掌管電影分級的單位,
我們能看到多少美妙或刺激的性愛和暴力鏡頭,
生殺大權就看這些大叔大嬸們。
因為許多導演們被迫更動自己的創作,
但卻無從得知到底是哪些人決定了他們作品的社會接受程度,
所以柯比狄克幫了大家的忙,一一找出神祕的委員會成員的個人真實資料。
NC17,超越限制級(R)的等級,在美國當你的電影被分到NC17,
片商就不敢發行你的影片,雖然MPAA表示這對於票房沒有影響,
但少了片商的宣傳和援助,
你的電影也只能靜靜地消失在忙著推陳出新的片海中。
那麼到底是誰訂的標準?如何衡量?
暴力可以但性愛不行?異性可以但同性不行?
血漿和體液哪種比較兒童不宜?陰莖和槍管哪個比較負面?
電影分級不止保護了觀眾,也約束了觀影自由,
在歡笑和嘲諷裡看見美國電影工業的內幕,
也讓人聯想到美國官方現正被全球抨擊指責的軍事政策。
而且還會因此影響一部影片的分級下場。
對於隱藏在事物表面背後的真相感興趣的人,
看這部片也可以被娛樂得十分開心。
導演柯比狄克以紀錄的方式,訪談了其他許多位導演,
我們一邊看著眾導演們轉述他們的電影的分級原因
和被要求刪剪的鏡頭,
同時這個過程也組合出這部影片,這部也將躲不過分級命運的電影。
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是美國掌管電影分級的單位,
我們能看到多少美妙或刺激的性愛和暴力鏡頭,
生殺大權就看這些大叔大嬸們。
因為許多導演們被迫更動自己的創作,
但卻無從得知到底是哪些人決定了他們作品的社會接受程度,
所以柯比狄克幫了大家的忙,一一找出神祕的委員會成員的個人真實資料。
NC17,超越限制級(R)的等級,在美國當你的電影被分到NC17,
片商就不敢發行你的影片,雖然MPAA表示這對於票房沒有影響,
但少了片商的宣傳和援助,
你的電影也只能靜靜地消失在忙著推陳出新的片海中。
那麼到底是誰訂的標準?如何衡量?
暴力可以但性愛不行?異性可以但同性不行?
血漿和體液哪種比較兒童不宜?陰莖和槍管哪個比較負面?
電影分級不止保護了觀眾,也約束了觀影自由,
在歡笑和嘲諷裡看見美國電影工業的內幕,
也讓人聯想到美國官方現正被全球抨擊指責的軍事政策。
11.27.2006
2006金馬影展
今年的金馬影展改在新光影城,
本來我有些開心,
之前在華納威秀等入場時總在狹小的走廊上被人群擠爆,
但領教了永遠都大排長龍、只有三間的新光女廁後,
我可能從前太武斷了些。
但影展仍為周邊商家帶來小小收益,
星巴克就被養得更顯肥壯。
晚上的獅子林大樓一下影城四樓,其他樓層近乎恐佈,
手機櫃位打烊後,更是淒涼。
這裡是被人遺忘的空間,旁邊是旗袍禮服店和電玩機台,
和這裡顯得衝突的,是直上四樓影城的時尚年輕人們。
新光影城的影廳入口又在兩側,
許多姍姍來遲的觀眾找不到座位,
(即然不在乎遲到了影片看不完整,
又何必進來打擾想認真欣賞的人呢)
精彩的電影結束後只有零星的幾個人鼓掌;
我想在觀影的觀眾體質還無法速成改變的情況下,
只能期待主辦單位再找更理想的場地了,
不然空有金馬觀摩影展的美名,就太對不起那些參展影片了。
註:上網看了一下部份的人看今年金馬影展的觀後感。
訝異於有些人對某幾部電影的批評程度。
讓我心虛地檢討自己是否也過度驕傲地看待電影,用「做作」、「失敗」、「矯情」、「都比它好上好幾倍......」這些獨斷的詞彙,兩句話就把影片判了死刑。
我想依照這些局部的人們對待電影的態度,影展嚴重的遲到情形,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本來我有些開心,
之前在華納威秀等入場時總在狹小的走廊上被人群擠爆,
但領教了永遠都大排長龍、只有三間的新光女廁後,
我可能從前太武斷了些。
但影展仍為周邊商家帶來小小收益,
星巴克就被養得更顯肥壯。
晚上的獅子林大樓一下影城四樓,其他樓層近乎恐佈,
手機櫃位打烊後,更是淒涼。
這裡是被人遺忘的空間,旁邊是旗袍禮服店和電玩機台,
和這裡顯得衝突的,是直上四樓影城的時尚年輕人們。
新光影城的影廳入口又在兩側,
許多姍姍來遲的觀眾找不到座位,
(即然不在乎遲到了影片看不完整,
又何必進來打擾想認真欣賞的人呢)
精彩的電影結束後只有零星的幾個人鼓掌;
我想在觀影的觀眾體質還無法速成改變的情況下,
只能期待主辦單位再找更理想的場地了,
不然空有金馬觀摩影展的美名,就太對不起那些參展影片了。
註:上網看了一下部份的人看今年金馬影展的觀後感。
訝異於有些人對某幾部電影的批評程度。
讓我心虛地檢討自己是否也過度驕傲地看待電影,用「做作」、「失敗」、「矯情」、「都比它好上好幾倍......」這些獨斷的詞彙,兩句話就把影片判了死刑。
我想依照這些局部的人們對待電影的態度,影展嚴重的遲到情形,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