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007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很久沒看電影了。
和朋友借了「巴黎我愛你」的DVD,才覺得有點太晚認識它。
雖然這種什錦總匯的影展片,是影展裡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但還是不減它的風味。
每部影片雖短,但卻說了一個好故事。(廣告也該如此吧)
下面只列舉一些我喜歡的單元和對白。

.布魯諾波達利斯(Bruno podalydes)/<蒙馬特>
找車位的男主角,意外發現一位昏倒在他車旁的女性。
「我的世界就像雜物箱,啥都沒有」

.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巴士底區>
外遇的丈夫準備和總是穿紅外套的妻子離婚。
「他打算在主菜與甜點間抛棄她」、「一開始是佯裝成熱戀中的男人,卻真的變成熱戀中的男人」、「她死在他的懷中,他的感情從此昏迷,不再醒來」
(我很喜歡這支短片整體的氛圍和態度。配樂和第三方旁觀者的口述,讓影片雖短但充滿了諷刺的幽默,像是嘲笑著這個男人生命的荒謬卻浪漫而感性。)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馬叟公園>
父女倆邊走邊談,簡單的行為裡卻有豐富情感。
「難得來巴黎,就不能說法文嗎?」

.佛得烈歐布登(Frederic Auburtin)、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kieu)/<拉丁區>
準備離婚的銀髮夫妻,各有對象但情感仍意韻綿長。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荒謬?」「不會,是別人太嚴肅」

.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14區>
美國女遊客的一人遊巴黎
「他們告訴我了好多巴黎的事,告訴我藝術家在哪找到靈感的,大家都去哪裡找尋生命中的新事物,還告訴我到哪裡可以找到真愛」、「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件我已經忘記的東西,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了,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對...活著的感覺,就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也覺得巴黎愛上了我」


一共有18個故事,每個地區發生的故事是否和當地的歷史或文化背景有關呢?只怪我實在不夠了解巴黎。
其他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讓我們注意到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的16區,照顧嬰兒的年輕女孩,必須放下自己的孩子去做保姆,哼唱著歌曲來安撫寶寶,同一首歌,兩個孩子,兩個世界,隨著她上班的路線發現與女孩相同較深膚色的人們在巴黎的生活。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瑪黑區,在畫作印製裝裱的地方,有可能遇到soulmate?言語不通的情況,男孩追出門口,即使方向錯誤相反,仍充滿無限想像與詩意。
奧利佛舒密茲(Oliver Schmitz)的節日廣場,急救的女孩為重傷的黑人端來的兩杯黑咖啡,就像顫抖的手裡接不住的眼淚。而在旁人的眼光中,那眼淚也有顏色。

除了杜可風的破題方式和伊萊亞伍德的佛羅多演出,我比較不欣賞之外,其他都可算是不錯的短篇故事,像演出紅外套妻子的米蘭達李查遜,眾演員們的表現都十分傑出。而觀影後將導演的舊作和這部電影兩相對照,也是觀看這部片的樂趣之一。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十分同意你的說法“每部影片雖短,但卻說了一個好故事。(廣告也該如此吧)”

某廣告大師曾說:好的廣告要在七秒內,引人入勝,且在結束前必須有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這樣的廣告才會好看!

在這18個故事的影片中,除杜可風的影片讓我極度消化不良外,我較偏愛的作品有Oliver Schmitz的〈節日廣場〉:女救護員與停車場清潔員相遇的故事。尤其是在最後,她拿著兩杯咖啡用眼神送別可能的真愛,讓畫面的構圖添增既無言又遺憾的絕妙餘味。

還有,Joel與Ethan柯恩兄弟導演的〈杜樂麗花園〉。美國男遊客依賴著旅遊書來認識巴黎(或保護自己?),而當他莫名介入另個月台的情侶世界,在一連串飛來艷福,飛來橫禍後,才算是真實親遊巴黎吧!

此外,Isabelle Coixet的〈巴士底區〉、Richard LaGravanese的〈紅磨坊〉、Wes Craven的〈Pere-Lachaise〉和Alexander Payne的〈14區〉等故事,讓我對這個名為花都的巴黎,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Unknown 提到...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唯一的遺憾是對杜可風的單元.
實在沒有共鳴.

十年 提到...

哈,和我一同看這部電影的朋友也是這麼認為。
杜可風直接以"艾尼﹣愛你"的諧音來表現,如果以片名“Paris, je t'aime“來看非常切題,以廣告的說法就是非常"on brief",但整個短片看起來又是顯得最離題的,只能說我們還是比較習慣攝影的杜可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