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020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 The Kingmaker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紀錄片,更像是驚悚片。從一開始伊美黛坐在車上,打開窗戶開始發錢給路上的行人,就讓人不寒而慄。

什麼樣的政府官員會發錢給民眾?為什麼你的人民這麼窮,身為前總統夫人和國會議員的你卻在撒錢?撒的是誰的錢?發錢的意義又是什麼?

整部電影,從伊美黛的口述中,只覺得整個歪到不行。偏差的價值觀,荒謬的思想作為, 她和馬可仕出現的地方,都像是一個災難。

但最可怕的,不是伊美黛的貪婪,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伊美黛準備在菲律賓捲土重來。面對仍然無法入土的馬可仕,伊美黛利用先夫的遺體極盡扮演一個悲傷受害寡婦的形象,用自己的連任國會議員的身份,出盡手段與方法,力求推舉自己的兒子-邦邦馬可仕重回政壇。

為什麼菲律賓民眾仍然會接受邦邦馬可仕?雖然參選副總統失利,但是未來重新掌權看來指日可待。而且更驚悚的事實是,現任總統杜特蒂與伊美黛親近的政治關係。

就像影片中的社運人士說的,沒有人說伊美黛不可以回來,所以她回來了。人民終究會再次被考驗,對貪腐的政權到底是否能夠清明地辨識,是否真的能夠自己作主,還是只是把命運交給一個強人形象,等著被管理,被安排。

這部電影剛好可以和這次影展的另一部影片互相對應,《戈巴契夫,幸會》(Meeting Gorbachev) , 當年戈巴契夫解放蘇聯,後來導致東歐政治情勢驟變,促成兩德統一。但在後期在度假時被新的政治勢力代表葉爾欽軟禁,被迫在政爭中退出並交出實質政權。一個改變時代,將人們從共產勢力中解放出來的政治人物,德國知名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採訪紀實,從德國人對戈巴契夫的感謝與欣賞出發,試著討論在西方觀點下,戈巴契夫對共產主義解體的貢獻。但同時,蘇聯解體後失敗的經濟現實,也成為輿論中對戈巴契夫個人功過最具爭議的辯論。

一個被西方歐美國家唾棄的政客,另一個被西方歐美國家讚頌的政治英雄,有趣的對比是他們在各自原本的國家,卻有著看似截然不同的評價。許多蘇聯人並不感謝戈巴契夫,相反地,以專制監控出名的現任領導人普丁卻有著很高的聲望(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反對普丁的人都「被消失」了);對比戈巴契夫的處境,菲律賓人卻懷念貪婪極權的馬可仕黃金年代,每個國家的內部政治現實,和人民對未來的期待,看來總是個無法由單一一種外來思想輕易界定的難解的謎。而事實上,由歐美國家來界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種價值準則本身就是極危險的。電影《911事件簿》(11'09"01 September 11),由不同國家的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電影集合,一共11部短片來對照美國在9月11日發生的不幸事件,其中也有幾部影片是反思美國入侵攻擊或為私利干預他國內政的殘忍事實。在美國向全球強力呼喊自己是被害者的同時,還有更多美國作為加害人的真相被掩蓋。美國當年入侵伊拉克就是最好的例子,舉著正義的旗幟,實情是這場戰爭促成美國販售軍火賺飽飽的業績。戰時的無情轟炸,戰後拍了屁股走人,被美國「正義聲援」的國家,似乎也常常被迫付出可怕的代價。

在看伊美黛這部電影時,出現另一個讓我憂心的情形。當電影中出現批評杜特蒂的描述,像是「他是個假庶民,明明很有錢」,或者是「人們就是喜歡這種很誇張瘋狂的人」,在觀影時我周圍的觀眾竟爆出大笑,甚至鼓掌;而當電影講述到伊美黛與馬可仕施行恐佈極權,利用國家資源檢查並殲滅任何對自己不利的異議人士,電影院內的觀眾卻一片沈默。

在權力面前,人民永遠要睜大眼睛,檢視每位政治領袖的作為,尤其是對當權者。在那天的電影院裡,出現「以杜特蒂對照某位韓姓總統候選人」的言論,像是「假庶民」,觀眾就拍手叫好,而出現對應到現任綠色執政,打擊異己等不利的言論時卻沈默,這是觀眾的雙重標準。當無差別批評嘲笑一個人,變成全國默許的熱門活動時,重點不是這個人的好壞,而是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問題。集體奚落嘲笑一個人還洋洋得意,這不是民主,這是覇凌。

當高齡90歲的伊美黛還在玩弄權力,搞政治鬥爭拚選舉時,當她坐在她「驚人」(還是驚悚?)昂貴華美的居室裝潢,和豐富的畫作收藏前,大言不慚地講述自己政治理念,讓這樣的人還在政壇活躍,是民智未開,是民主的失敗,是所有人謬誤的執念。而當我們看向擁有權力的高官,在質疑他們掌權的同時,也應該轉過頭來看看人民的選擇,真正決定的關鍵,也許在我們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