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2009

自由大道 Milk

比起新聞報導,也許電影反而有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來還原歷史事件的全貌。整部電影以紀實和溫柔的情感來處理,一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不論從字面上或想像裡,都是多麼不可能做到的事,但電影把哈維.米克帶來給我們,他就像個天使一般出現又消逝。
我喜歡電影把同志親密的愛撫直接演出來,如果演出的是異性戀演員衝擊力會更強,我把它當作是種電影對一般人的撞擊測試,性愛是一件很絕對的事,我覺得它是一種絕對的方法可以試探觀眾的底線。而且就像任何劇情片、動作片、愛情片裡當然會出現的男女調情互相吸引的橋段,同志的性不需刻意強調,但也當然不應在影片裡被禁止或隱諱帶過。
兩位男演員西恩潘和詹姆斯法蘭柯也真的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兩人彼此之間的愛。而在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強弱勢力對比之下,女性更尤其是最終極的弱勢,這部電影裡安柯能堡這位女同志要加入這個圈子,仍和在異性戀社會裡一樣困難。
透過電影,觀眾可以輕易體會當時同志面臨的處境,和現在相比,同志身處的環境如果有好一些些的話,這就是哈維米克用生命奮鬥的珍貴進步。電影沒有過份妖魔化恐同者,他們在電影裡永遠站在同志的對面,觀眾和同志一樣無法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他們沒有私生活、沒有體溫,只有檯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詞,更讓人覺得這種控訴的可怕。
《自由大道》裡的哈維米克當然是英雄,而且這還是不會在課本裡讀到的事蹟,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同志所處的環境仍然存在危機。希望這部誠懇的電影可以感動更多人,以同志角色拿下奧斯卡大獎當然值得慶賀,這絕對是一種主流的肯定,也會大大增加影片的曝光,但能拿到奧斯卡的表演獎項,似乎總是社會底層或心理變異或罪大惡極的角色,這個奧斯卡獎,同時代表了希望,也是負荷。

3.05.2009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DEPARTURES

其實這部片對我也說,也許有些太催淚了,不過在現在這麼不快樂的社會裡,我想,芭樂就芭樂吧!讓大家可以盡情地哭一哭也很好啊!也許全世界的人都面臨了夢想的幻滅和對生活低頭的現實,它就以這種親切,打敗了《我和我的小鬼們》和《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拿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電影院裡,在許多伯伯和阿姨們的鼻涕窸窣聲中看完這場電影,買票時也看到了長春戲院難得的排隊人潮,其實它在許多方面都並不算搶眼,但也許就是這種對生命的包容讓它感動了無數人吧!
看著老人家來看一部討論死亡送行的影片其實是很有趣的,看著拘謹的日本民族來討論死亡這件事,還大方對它開了幾個玩笑更是少有的經驗。本木雅弘總給我一種無辜的喜感,好像人生的安排都不是他故意造成的,他用個人特質豐富了這個角色,不管是讓觀眾笑的點或是悲傷的表現都很自然,完全沒有衝突的感覺,他和飾演納棺師前輩的山崎努,把對生命的尊重用了無比溫柔的感情呈現,讓人驚訝這兩個看起來像一般大叔和軟弱上班族的兩個普通人,竟然可以立即地轉變出讓人震懾的力量。
當然久石讓的音樂仍然維持他強大的渲染力,幫助整部影片的情緒漫延,如果真的想單純看部電影可以來看這部片,你只要放鬆做個觀眾就好。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我喜歡電影的原因之一,就是電影對任何題材的觸及度和可能性。《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部動畫片,但沒想到,也是部紀錄片。處理成動畫電影的確是個新的角度來呈現紀錄片,內容是回顧當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來因巴席爾被暗殺造成情況失控而發生的大屠殺。首先是用動畫在還原一個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困難度,但也因此給予這部影片一種奇異的風格,界於現實和回憶之間,現實是殘酷的,記憶卻是抽象而虛幻的,這種交錯和矛盾感也把影片放在一種特殊的氛圍裡,有種哀傷的調子,殘酷但又彷彿置身事外。
裡面有些對白讓我印象深刻,無法詳細記錄,但意思大約是這樣的:「記憶是動態的、是活的,如果事件與事件之間有缺漏,記憶會把空隙自動補上。」「給一個人看小時候去遊樂園玩的照片,十張中有一張是假的,那個地點其實他並沒有去過,但那個人在看過所有照片後可以對著那張他沒去過的照片,具體描述出他曾經在那裡做過什麼。」
歷史是真實的,記憶有可能騙人。但如果是一個民族不願回顧的過去,情況有沒有可能相反過來呢?「你只會記得好的事情,這是人類的保護機制。」這是在淹沒世界,控訴恐佈份子的各種指控中,少數站在另一個立場檢視以色列的聲音。士兵以一種不解原因、不問後果的方式成為戰爭的工具,旋轉的華爾滋其實是戰場第一線的生死廝殺,優美的琴音後的連續槍擊和死亡,才是戰事的原貌。而這樣看待戰爭的觀點可以由一名以色列導演提出,更具意義。

我和我的小鬼們 The Class(Entre Les Murs)

就算聽同事聊起羨慕做老師的有寒、暑假可以休息,或是看著做老師的朋友已經在美國買了兩棟房子,我仍然覺得再也沒有比做老師更倒楣的職業了。從前在學校我就是會把老師弄哭的學生,現在在電影裡看到為難頭痛的老師,我更是寄予無限的同情。
這部看起來很像真實紀錄片的電影,的確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在小小的教室裡,導演用運鏡、情緒節奏安排,竟然可以讓影片這麼豐富好看,從老師和校方的成人觀點來看教室裡各個讓人傷腦筋的學生,還有老師背後要面對的家長、校長、同事這些複雜的人事關係,老師雖然在教室裡握有指揮權,但其實卻可能反而是最無力的一方。
裡面提及的種族、同志的討論,任何平時看起來習以為常的選擇和言論都可能被質疑出潛在的意識形態和階級觀念,在沒有禁忌的對話裡,讓我們看到編劇和導演對人性的開放,不像一般倡導師道的電影,影片不安排老師最後感動學生的傳統鋪陳,也因此沒有強調誰是正義的對與錯,並不是老師就是對的,學生順應了老師的安排,人生也並不會就此一帆風順;老師和學生看似緊張的互動關係,反而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系統,無關仇恨,只是立場不同。影片最後空著的教室畫面,把事情歸回原點,這就是教室而已,他們就是學生而已,像是在說這只是個過程,學生會畢業,老師就是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知識的人,是理當要被尊重,但也是可以被挑戰的,老師的痛苦也許就是因為老師也會犯錯,老師也是人,卻又常常必須扮演高尚神聖的角色。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對於《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在奧斯卡只拿到技術類的獎項,我並不驚訝,但這並不表示我不喜歡這部影片,只是,也許在情感的張力上,它的確是會被視覺傑出的特效蓋過光芒。
導演大衛芬奇我並不熟悉。即使看過他許多作品:《Zodiac》、《Panic Room》、《Fight Club》、《Se7en》...,卻仍缺乏一種熟悉感。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是一部優美的電影。故事說得很慢,也向兩側各自延伸出不同支節,我喜歡它對生命的體會和愛情的表現,還有片中對於命運時機點的安排和巧合那一段的詮釋方法,演員的表現也很傑出,凱特布蘭琪以一種神奇的老太太樣貌說完整個故事,但也許整個故事真的太用力在視覺效果和想讓觀眾相信他們真的變年輕(or變老)這件事上,反而讓演員的情感成了配角。但仍然是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3.04.2009

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

李奧納多和凱特溫絲蕾這對在《鐵達尼號》裡的經典情侶,《真愛旅程》就是王子和公主結婚後的生活,當然,不是童話故事裡可以一筆帶過的「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過一生」。
現實是有重量的。對比April Wheeler,當時她周遭的女性看起來都以老公、孩子為重,而且要在外人面前呈現出幸福美滿的樣子,就像凱特在戲裡問:「這到底是誰訂的規矩?」整個社會對婚姻、對女性有一定的期待和預期,你沒有辦法脫稿演出。
在這樣的婚姻關係裡,丈夫可以接受目前的狀態,也許工作不儘然滿意,但是符合社會的標準,但對妻子來說,是不夠的,她想要有活著的感覺,她想要嘗試年輕時的夢想,不是麻木的、順從的,但就像丈夫和隔壁的男人,即使是性愛,也無法回到年輕時的瘋狂激情,在這整個婚姻結構裡,她一直是孤獨的。
她對自己人生的自覺,趨使她想走出這個困住她的籠子,為什麼一定要在婚後,在郊區找間房子,然後穩定下來,生幾個小孩,為什麼人生除了扮演母親和妻子,不能有別的角色呢?但在丈夫眼中,在旁人眼中,必然是難以理解,為什麼要抛棄這種平實的生活呢?為什麼要再冒險呢?
Revolutionary Road,山姆曼德斯仍然從婚姻關係裡回頭看了當時的美國社會,不像《美國心玫瑰情》那種揮灑的任性,《真愛旅程》比較認真嚴肅,但也因此更加沈重,而飾演女主角的凱特溫絲蕾在現實裡正是山姆的妻子,她用她熱情、富生命力的演出表現了對當時社會勇敢提出反對票的魏勒太太,她對抗的其實並不是她先生,而是整個社會以一種沈默的強迫力規範出所謂的ideal life。

惡魔教室 The Wave

如果說《我和我的小鬼們》是老師和學生的理性辯論,《惡魔教室》就像個失控的實驗,從教室裡漫延到整個學校和社區。
集體的思想實驗,加上納綷的歷史背景,使整件事的是非更加難以分辨。
要組織一群人,建立認同然後產生信仰,產生約束力進而控制,這部影片就像是教學手冊,觀眾可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了解成因、相對成本、產生的影響、後果和代價。
教室原本是學習與授與的地方,但其中隱性的權力、指揮與服從,只要加上一些化學配方便可以輕易煽動起來,將權力集中在一種思想、一個象徵、一個人身上,領導人行使眾人的集體意志,群眾擁抱青春生活中難得歸屬感,雙方都陷在權力的控制與忠誠裡難以自拔,最後要煞車時情況已經失控。
相較德國人不避諱涉入獨裁議題,台灣的影像作品裡除了公共電視偶有對政治歷史的回顧,大多數作者們仍然是迴避討論敏感的政治話題。

魔幻時刻 The Magic Hour

看完《魔幻時刻》之後,我回頭去找了《有頂天大飯店》來看,即使有設定事件發生的時空,但兩者仍有一種與現實脫離的奇異感。

很久沒有看到這種可以笑到不行又精彩到需要忍不住在戲院裡拍手的影片。佐藤浩市從不同方面來看都是讓影片成功的大英雄,西田敏行的黑社會老大更是讓整個故事之所以可以成立的強大支柱,明明是所有人都那麼認真恐懼的劇情,卻讓人笑到流淚,而許多角色在《有頂天大飯店》裡也都有演出,就像導演的班底一樣,看著熟悉的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就像看他們在螢幕上表演魔術一樣。

從主角到配角每個人都各有特色和喜感,而且情節流暢安排也常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兩部影片裡都有「夢想」等著要實現,有種可愛的溫馨和單純的傻氣,也讓人對三谷幸喜之後的作品充滿期待。

逆襲!怪獸突擊G8高峰會 The Monster X Strikes Back: Attack the G8 Summit

日本人總有種荒謬的喜感,把荒謬的事情用嚴肅態度分析的研究精神,然後出書、出圖鑑、出電影,呈現一種奇異的趣味。

這部在金馬影展裡看到的影片,真是荒謬得神奇。為什麼吉拉拉會和G8高峰會扯上關係,而且笑點都不在怪獸吉拉拉身上,找來那麼多人,說著那麼多國的語言,用著神奇的演出方式表現各種科技特效,只要對國際新聞略有印象的人,都會被逗得笑到不行。

影片大方地消遣了各國領袖,明白點出高峰會的重點向來都不在解決地球危機,德國總理梅克爾務必要證明她的氣磈給德國男性閣員看看,蘇聯領導人則是擅長採用特務暗殺方法解決問題、法國總統薩科齊只顧著一直把美眉、美國總統當然滿腦子都是趕快打仗;還有模仿安倍的演出,而小泉的扮相更是讓人噴飯,更經典的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出場,故事結構是常見的人獸大戰,但因為配上各國首相總理,反而突顯人類總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的自滿心態,也讓人思考這些所謂代表全球人類的菁英到底是拯救地球還是危害地球,以及高峰會舉行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