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院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院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25.2020

寄生上流 Parasite

這部片應該可以說是2020年最燙手的電影。透過贏得主流奧斯卡的重要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還有金字塔頂端的坎城金棕櫚獎⋯⋯以及其他無數獎項,《寄生上流》都以驚人的成績不斷讓全球驚嘆。得獎無數的電影,通常有幾個特色,可能艱澀難懂,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看完只能說「這是藝術」;或著有的讓人驚豔或讓人失望。最幸運的結果,可能就類似《寄生上流》這樣,故事張力強,情節可以雅俗共賞,但異色趣味和主題深度也兼具,夠奇怪夠特別夠辛辣也夠娛樂。

要整理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很難不碰觸到情節的描述。因為電影使用了大量的象徵和暗喻,來比擬窮人和富人之間,夠近也夠遠的距離,同時在許多細節的處理上也有到位。像是男主角基宇和朋友敏赫,在家裡附近的雜貨舖前面喝酒,明明是敏赫有事相求,但因為已經收到根本沒啥路用的怪石頭作為謝禮,基宇因此仍要花錢買酒請客。基宇把酒從塑膠袋裡拿出來遞給敏赫時,還特地擦過瓶身,雖然稱作是「親古」(韓文朋友的意思),但窮人對富人「服務周到」的友誼與地位低下的社會現況,從小動作就已經呈現得非常清楚。

電影也透過住宅地理位置的高低,明確傳達了殘酷的社會現實。住在半地下屋的金基宇家,房屋裡最高的位置,是客廳那扇唯一可以透進陽光的矮窗,但對外面的人來說,這只是醉鬼在街邊尿尿的角落而已。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人就活在這些陰暗的角落,這些地下屋有著各種荒謬的生活方式,偷接別人的網路,就連馬桶為了水壓都必須蓋在高處;這樣的生活,就像在地底下生活的寄生蟲,不見天日。從電影一開場就出現晾在窗台旁邊的襪子,就可以知道基宇一家充份利用各種資源的生活態度,他們這家人就像那些襪子,陽光對他們來說是種奢侈。而隨著基宇的家教新身份,沿著不斷上昇的爬坡道前往富貴人家,象徵著他向上流走,地位的改變。

來到有錢人家面試的基宇,從管家到貴婦太太,看似客氣其實無禮的態度(不等基宇穿好鞋子就帶路,不讓他休息喝口茶,抱著狗就開始面試;明明覺得基宇很不錯,付薪時又扣錢⋯⋯),都顯示了這家人的心態:「有錢就是大爺」。

不知道是否是送來家裡的奇石,發揮作用讓基宇一家順風順水,妹妹基婷也成功包裝,帶進有錢人家做美術治療老師。重考生基宇發現有錢千金多蕙似乎對自己有好感,情勢立變,被大學生朋友敏赫看低的經濟能力和個人魅力,藉由千金的青睞一吐怨氣。基宇讓多蕙作英文練習,試著做英語造句,文章內必須放入2次英文單字「Pretend」(假裝),編劇巧妙地呼應也諷刺了--基宇和基婷就正在「Pretend」。

同樣都是窗戶,在半地下屋,從窗戶勉強能看見的,是別人踩在腳下的街道路面。對比有錢人家,窗戶是三面開窗,景色是庭院和名園造景。錢是什麼?身份又是什麼?敏赫送的石頭,就像是魔戒一樣,攪動著基宇的內心,提醒著這家人對上流生活的追求。石頭既不能吃也不能換錢,基宇說『它真的很有象徵意義』,一塊石頭,放進河裡就和其他河底千萬顆的石頭一樣,沒有特殊的價值,但放進寶箱裡用底座襯起,就似乎真的像是傳家的珍寶;到底是石頭騙了人,還是人自己騙自己?編劇非常聰明地用石頭來影射「詐騙」,如果包裝一下價值就能驟變,那麼「人」呢?在地下屋居住的基宇一家,在經過假的名校學歷和外國月亮加持之後,是否也能像那顆石頭一樣,閃閃發亮呢?

影片在呈現許多象徵意象的同時,還在故事線上埋了豐富的哏。像是有錢的朴社長向基宇爸爸提到:前一位被解僱的管家,持家能力很好,但會吃「2人份的飯」,看到影片後面觀眾就可以完全理解,「2人份」含有的重要涵義,全家靠詐欺漸漸改善的經濟狀況,從折Pizza盒到可以叫Pizza來吃--連吃Pizza的辣椒醬,都在之後的劇情中扮演重要角色。

到這裡,電影的借喻和象徵還只是開始,故事的每個部份都環環相扣,卻又驚喜不斷。電影韓文原名《기생충》(Parasite)就是中文「寄生蟲」的意思,在有錢人家,來借住寄生的不只是基宇一家人,還有意想不到的人也寄生在這裡。有錢的朴社長回到家裡,家裡3隻寵物狗衝上來迎接,狗也是寄生者,靠著人類生活,就像基宇一家,如果是住進有錢人家,就能雞犬昇天。當詐騙一家人終於成功地辭退了原本的駕駛、讓出了幫傭的空缺,爸爸變司機,媽媽做管家,兒子為千金做家教,女兒為少爺做治療。但看似好轉的人生處境,當然不會一路順遂,觀眾都在等,何時會是出差錯的開始。在爸爸和哥哥用水桶潑水教訓酒鬼路人時,基婷說出「快淹水了」這句話,一語成讖,預告了接下來一切失控失敗的開端。

當有錢雇主終於全家外出露營,寄生家庭終於可以完全佔領豪宅,鏡頭上出現在沙發上小睡再起身的忠淑(基宇媽媽),和意想不到藏在媽媽身後的爸爸,這種出人意料的畫面安排和舖陳手法,除了是導演奉俊昊的特色,同時也是這部電影的特色--看不見的地方,才是重點。這家人歡樂地使用名宅,在客廳「一家團圓」之時,導演透過橫幅的鏡位,用一條水平線把全家人都收進鏡頭裡,配合著夜晚客廳黄澄澄由下往上打的戲劇光,和窗外暴雨打雷的壞天氣,讓整個場景充滿了危機和不安,這場「慶功宴」就像是這家人的「最後的晚餐」。果不其然,之前趕走的管家回來討債,她「借放」在這個家裡的東西,不是物品,而是祕密地窖裡另一個寄生蟲--為了躲債而人間蒸發的管家老公。

這時觀眾才了解,原來真正的寄生蟲不只基宇家,爆點之外還有爆點,而且是超驚人的爆發力。故事急轉直下,這時開始,下樓,變成通往地獄之路;基宇一家原本向上的求生曲線,變成向下失足墜落的斷崖。

就像爸爸基澤開車時,忍不住會脫口飆出髒話,詐騙一家終究紙包不住火,暪不住的謊言讓詐欺從懸疑喜劇變成驚悚片,在管家的丈夫出現後產生詭變。慘綠的燈光、不堪的環境、恐怖的面容,基宇全家像是忽然掉進伊藤潤二的漫畫裡一樣。當宿主朴社長回到家,迎接他的寄生生物不只是狗,還有地窖裡的「人工感應電燈」。

貧窮並不邪惡,但為了生存,必須使用手段,看似是被害人的朴社長一家,其實同樣扭曲變態, 有錢人金玉其外,滿口仁義道德,但在人們看不見之處,卻幻想著廉價內褲、在客廳沙發上,孩子隨時可能會看到的地方大膽做愛。忠淑說: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明白點出了社會只靠金錢和表面作為善惡評量的偏差標準。

寄生,是一種隱形的存在,明明活著卻被無視。在客廳的矮桌底下忍耐著,聽著朴社長和夫人做愛的寄生家族,他們離有錢人的生活既靠近,卻也遙遠。只要稍微留意就能發現他們的存在,但社會明顯放空了他們,除了街道的地平線,豪宅客廳的桌子也是一個比喻,在水平線下,其實有人一直待在那裡。當事情出了差錯時,在水平線上生活的人只需暫時忍耐,但在貧窮線下的人,卻是生活全毀。唯一只有無法控管的氣味可以越線,而這點也變成影片最後的導火線。

在整部電影中,持續不斷地提到「計劃」。一開始基澤對拿著假學歷的兒子說『兒子,原來你一切都有計劃』、接下來基澤也對孩子們說『爸爸都計劃好了』、前管家雯光突然來訪時,基宇說『這不在計劃之中』、在地窖裡基澤則是對著雯光丈夫說『你沒有計劃吧』、還有之後基婷問爸爸『爸,我們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然後爸爸決定『什麼計劃都不要有,沒有計劃就不會失敗』、一直到影片最後,基宇在信裡提到未來的基本計劃(買下豪宅)等⋯⋯ 。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小丑Joker提到『再可怕的事情,只要預先排進計劃,人們就會慢慢接受⋯⋯』,似乎為基宇家做了說明。明明是詐欺犯法,明明會害無辜的人丟掉工作,但因為有「計劃」,所以再可怕都可以繼續執行。「計劃」同時也代表了翻轉人生的可能,而這家人也從「沒有計劃」、「不再計劃」,開始走向難以收拾的悽慘局面。

到底活著像個寄生蟲是什麼樣子?觀眾以為從看著努力想跳階、爬進上流的基澤,就已經能了解寄生生活的面貌;但導演和編劇決定挖得更深,從基澤的目光看向寄生得更底層的雯光丈夫,帶給觀眾一場震撼教育。這個角色也幾乎成為這部片最重要的核心,帶出電影嚴肅的命題,他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如蟑螂一般活在地底,是在社會遊戲的這場求生戰役中,不幸的失敗者。

丈夫覺得一直住在地窖裡其實也沒關係,『韓國有很多人住在地下屋,如果把半地下屋也算進去就更多了』,丈夫已經習慣,也接受了寄生,『感覺自己在這裡出生、結婚,老了還想和老婆恩愛過日子』(鏡頭出現一疊用過的保險套包裝袋)。簡單的幾句話,說完了蟑螂的悲慘人生。電影從原本戲劇化的舖陳,在這裡導入了較深層的社會議題,寄生,不是一個事件,不是一段時間,而是成千上萬在底層生活的人的每日、常態、和一輩子。

那塊收到的石頭賀禮,為這家人揭開了寄生貪財的序幕,基宇說『不是我抱著它,是它黏著我』;這家人原本只想多撈點錢,沒想到最後卻變成完全失控的驚悚兇殺案。

窮人想要邁向上流的這條路,是多麼遙遠而困難,對比影片結尾,基宇幻想買下豪宅,爸爸基澤只要走上樓,就能被赦免而到達天堂。劇情一開始並沒有交待從地下屋到豪宅的路線,卻利用暴雨淹水的橋段,基宇一家從豪宅逃回地下的這段進程,試著讓觀眾跟著他們從逃亡中一窺整段路途的艱辛。使用這樣反向操作的方法帶出向上打拚的漫漫長路,又是編劇一筆巧妙之處。

整部影片一氣呵成,節奏緊湊,細節處理仔細,其中一幕基宇取出望遠鏡看向豪宅時,鏡頭還帶到他背包裡放著的藥袋。像這種完整的鏡頭敍事功力,不會是一個人的成功,是一個群體,同時也代表著一個產業的成熟。韓國已經向世界證明,可以持續且穩定地產出優質的影視作品,從2004年贏得坎城評審團大獎,朴贊郁導演的《原罪犯》(Oldboy)開始,李滄東、金基德、洪常秀⋯⋯接連贏得世界指標的電影大獎,不論在娛樂感和影片深度都是讓人驚豔不已的好片,為韓國電影接力燃燒著成功的聖火。

時機同時重要,現在正熱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是史上貧富之間、左派右派立場最鮮明的競爭,《寄生上流》的出現,正巧切中要害。

幾年前我曾看過奉俊昊的另一部作品《非常母親》(Mother),在處理母愛溫馨偉大的主題之時,導演並不是由老套的正面觀點切入(這點和《寄生上流》很類似),而是藉由一位平凡媽媽,竟然決定要自己追查驚悚兇殺懸案的真兇,來突顯母愛的強大與黑暗。影片中很遺憾,對元斌的演技仍然失望,覺得他浪費了金惠子的演出,但對電影的駭人氛圍,和意想不到的反轉結局印象深刻。

《寄生上流》和《非常母親》的結局我都蠻喜歡。在故事丟出一個很大的抛物線之後,如何收尾是一個難題,但奉俊昊的處理都十分有趣。許多電影,因為太想弄出一種大師雋永的ending,而顯得空洞或做作;但這2部電影不會,誠實但又有滋味。看來不論是什麼議題,奉俊昊似乎都能放入自我的風格特色,做出意想不到的反轉詮釋,並且絕不無聊。像是《寄生上流》裡的失敗者都曾試著賣「台灣古早味蛋糕」,這種結合時事觀察的劇情,台灣觀眾應該都會會心一笑。

《寄生上流》是一部使用接近超現實的手法,來講一個很寫實的故事。影片的類型安排明確,套路推動也算用力得宜,同時這部電影也使用了許多特別的行銷手法,得到奧斯卡並不意外,畢竟美國人喜歡大場面與華麗情節,不追求歐陸詩意冷斂那套。雖然整部影片在心靈面的感受較少,也無法超越我心中的大師作品,但仍然十分推薦,一個常見的故事卻能詮釋得充滿創意和新意,看完讓人嘖嘖稱奇,是愉快的觀影體驗。

2.23.2020

酷寒殺手 Cold Pursuit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科恩兄弟早年的作品《冰血暴》(Fargo),雖然緊湊和詩意不及,但編劇仍算有新意。寒冷的北國,盲目的仇恨和暴力因果串連,聰明的女警沒有發揮的空間。連恩尼遜仍然走他這幾年慣常的路線-硬漢老爸和復仇,不同的陣營之間因為毒品金錢的利益衝突、誤會和報復糾纒在一起,在生死之間,看見生命的荒謬和愚蠢,搭配丹佛冷冽的地景氣候,影片觸及毒梟陣營、家庭親子關係、血腥暴力、同志祕戀和北國日常,形成一種特別的低溫幽默。就如影片一開始引用王爾德的話:「有些人走到哪裡都會帶來快樂,有些人則是走了後才能帶來快樂。」

6.24.2015

年少時代 Boyhood

我的童年也常搬家。每次搬家我都不知道是為什麼,對小孩子來說,童年有太多無權過問和不得不,搬家也是屬於其中之一。

男主角梅森因為媽媽的人生規劃和感情因素,跟著媽媽離婚、再婚、再離婚、再搬家,電影裡有一個橋段是梅森坐在車裡準備離開,透過後座車窗看著曾經住過的房子最後一眼,這一幕讓我心頭一緊,童年時遊玩的場所、好朋友、家門前的樹......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從這一刻起都將變成過去式,變成長大後對春、孩提時期的模糊記憶,帶著一點點模糊的美好。梅森的玩伴還騎著腳踏車趕來送他們,一邊對車內的梅森輕輕揮了揮手,鏡頭沒有仔細帶到,一閃而逝的匆匆再見就像對這個曾經住過的屋子、幾歲以前的回憶一樣,沒時間好好哀傷,必須繼續被大人帶走的主導的人生。

整部年少時代其實比較小品,鏡頭記錄了梅森的成長痕跡,影片宣傳時強調的共耗費12年陸續拍攝,也的確是一個亮點。年少時代不像導演李察林克雷特之前的知名作品《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在大量的對話和對談中導入劇情,年少時代比較安靜,梅森比較是被動地被安排或承受母親的決定,但仍然帶有一點導演慣有的紀錄角度,和淡淡的青春感傷。

9.20.2013

危險療程 A Dangerous Method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 的《危險療程》 ,就像柯能堡其他的作品,有豐富的戲劇性,對議題的哲理和啟發較少,還有主題通常和性愛禁忌有關。柯能堡的電影作品中,我比較欣賞的可能是《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和妻子美好的幸福生活,在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這個過往的仇家出現之後完全改變,暴力不再是過去式,而是如影隨形的存在。

我可能是期望《危險療程》討論更多關於佛洛伊德和榮格的互動和相互影響,但影片倒比較像是在討論女病患莎賓娜(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的自我尋找和自我意識(包含性意識)的甦醒。

綺拉奈特莉我並不反感,但這部影片中她表現的精神障礙病徵卻讓我有些失望。演員要表現精神方面問題的表演,不大容易拿捏,一不小心就可能十分突兀,過度誇張。相較於綺拉奈特莉的用力詮釋,在《馬甲下的情與慾》(Augustine)裡,女主角Soko(據說她是歐洲歌壇的古怪美少女,唱而優則演),表現出的歇斯底里病況,深具爆發力和感染力,同樣是表現一種女性的(性)意識覺醒,同樣在演出肢體的不協調,《馬甲下的情與慾》的演出實在比較有說服力。

事實上我其實覺得綺拉奈特莉應該不要再演出類似的角色,古典時代裡突破禁忌的狂熱女子,雖然她最新問世的作品,仍然是舊世界裡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人間師格 Detachment

我很喜歡《人間師格》的結局。
男主角安卓亞布洛迪Adrien Brody講述著課本裡的字句,面對著崩壞的桌椅和飛揚的書頁,好像把整部電影要訴說的事,都濃縮在幾秒鐘內。

Adrien Brody總是給人溫柔的印象,在這部電影裡也完全發揮了他這點迷人的特質,但不只有溫柔,他給予這個角色一種隱含的困境感,這個困境包括了暴力和記憶,而這種無法突破的窒息壓迫,幾乎在片中的每個角色身上都有。

我們和男主角一起旁觀這間學校的情形,和他的新代課老師身份一起進入教室,除了討論男主角的過去,影片也側寫出美國校園目前面對的教育無力(雖然可能是全球教學者都正在面對的共同課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學生並沒有比較好過,家庭的功能在被扭曲和荒廢下,學生和老師都將面臨更加難解的衝突和問題。

導演Tony Kaye我看過他之前的作品《美國X檔案》(American History X),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男主角,還有久違的愛德華福隆Edward Furlong 。《美國X檔案》對種族、膚色、仇視和偏見也有豐富的討論,結局殘酷但有著生命的詩意。這點和《人間師格》很類似。

一切的社會和校園問題,似乎回歸到不是製造事非的學生,也不是無能為力的老師,比較像是給家長父母的誠懇建議。電影也試著還原「老師」這個身份,老師原本也只是普通人,擁有情感、喜悅、沮喪和悲傷這些成份,不只是平常所代表的高高在上、權威、規則和學識...這些無感的象徵而已,教學者和學生不再互相尊重的失衡情形,似乎已經是每天在教室上演司空見慣的驚悚劇。

這部誠懇、有力,不華麗的電影有許多大明星參與演出,厲害的演員們能在鏡頭前拿捏氣力,讓觀眾看來自然生動、不慍不火,其中只有劉玉玲較不足,雖然想為同為華人的她加油,但她的演出總是讓我從故事中抽離清醒,是其中比較可惜的地方。

7.27.2013

露西亞離開之後 After Lucia

如果要我選幾部最近看過的電影推薦給朋友,我會毫不遲疑挑出《愛慕Amour》、《露西亞離開之後After Lucia》和《人間師格Detachment》。
即使我現在再看一次《露西亞離開之後》YouTube 上的預告片介紹,仍然會想起觀影當下的震撼。

轉學到新學校的女孩﹣亞莉桑德拉(Alejandra),和男同學的親密行為不小心被人放到網路上,在新同學認識她之前,就先有了壞名聲。這部電影有兩個特色,一是沒有配樂(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寫實地描述不作情境堆砌,另外就是重心放在同學與同學間的欺侮、暴力行為,而不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影片裡主要的大人只有亞莉的父親,對照同學們以多對一的方式對雅莉施暴,沒有任何師長察覺而出手援救,更加重了暴力的陰暗和亞莉孤兒般地絕境。爸爸的處境可能沒有比亞莉好過多少,太太露西亞車禍意外身亡,帶著女兒的他光是要重新面對生活和工作就備感挫折無力,而沒去留意到女兒的校園生活已經完全走樣。

我覺得這部電影裡的覇凌景象十分駭人。覇凌其實電視電影裡常演,時常被操作成流氓般的肢體衝突,或是血漿揮灑的腥濕場面,但在這部影片中,因為沒有被加油添醋和用力營造,傷害亞莉的行為反而因為流暢自然而更顯得可怕而邪惡。與亞莉發生關係的男孩家境富裕,和他的女友和亞莉都是同班同學,事情曝光後劈腿男完全沒事, 他繼續不斷找亞莉攀談的舉動,更是把亞莉推往地獄的深層。嫉恨的女友與姐妹淘、看好戲的同學和其他思春期充滿性幻想的男學生,一個一個成為亞莉無法逃脫的夢魘。

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學生會這麼壞呢?在父親和校方終於發覺事情有異,開始調查時,整個事件對亞莉的傷害已經像是太厚重的書籍資料難以翻閱回溯。其實許多家長和成年人應該都有和亞莉爸爸一樣的感覺,就是對於這些年紀尚淺的同學們的行為感到難以置信。

片名《露西亞離開之後》點出了電影的主題,對焦在驟然失去妻子和母親的這對父女身上,廚師爸爸無法心平靜氣地待在餐廳裡工作,和女兒亞莉轉學體檢中的尿液驗毒陽性反應,都揭示了二人看似平靜其實崩潰解體的內心和新希望。

影片最後,亞莉的父親決定採取行動,本來因為失去妻子強壓下的莫名憤怒這時似乎有了最好的發洩出口,電影中一直缺席的父權,最後用暴力為這個難以收拾的殘局作了結尾。當看著亞莉爸爸獨自在海上操作著小艇的畫面,就像看著被摔碎一地的玻璃碎片一樣,震驚、絕對、和難以收拾的毀滅,也為這部電影畫下了強悍的句點。

11.20.2010

超能輪胎殺人事件 Rubber

我相信在這個世代,對許多特殊的形式或風格會有更大的接受度,像這部電影就是,它真的是一部很奇異的電影。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不知道為什麼那輛警車要沿路撞掉所有的椅子,然後警長從後行李廂爬出來,對著鏡頭問:為什麼ET是咖啡色的?“No reason.” 警長的這句話,幾乎可以說是為這部電影定調,這是部荒謬的電影,不要問為什麼,因為no reason。然後我們像影片裡拿著望遠鏡的觀眾一樣,和他們一起開始看故事的發展。我們認真地看著一個輪胎從沙地裡起身,「蹣跚」地走走晃晃,再看一個輪胎喝起泥地上的水,這只能說是一種很奇異的體驗。那就是個輪胎,沒有手腳,甚至也沒有臉,可是我們竟然可以意會它在做什麼,我們甚至可以理解輪胎—溺水了。

從結構上看起來像是部後設電影,但又好像並不打算只乖乖待在一種形式中。我們是觀眾,在電影院裡我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不管劇情多麼血腥可怕,我們都知道電影結束後我們會離場,回到現實繼續過生活。但在電影裡演觀眾的那批人,我們本來會投射「他們就是我們」,但後來發現情況並不是這樣,他們被毒死了,也變成故事的一部份。這又好像在諷刺電影工業的現況,不管生產出什麼樣的影片,觀眾都會接收,觀眾甘願被荼毒,就像我們也說不出理由為什麼要看著一部荼毒觀眾的電影。

後來還有倖存的觀眾跑去和警長說,劇情應該要怎麼走下去才是對的,警長無法控制讓全部的觀眾都遇害,他也不知道原來有個殺人的輪胎是真的,不是在演戲,這又回到後設的常見架構,導演或作者都無法完全控制角色的發展,而後來女主角要為塑膠model配音時,抗議唸白太爛,也有演員抗議劇本的雙重意思。

這部片是法國片,但裡面全部的對白都是英文,讓人有一種廉價的B級片和膚淺的大眾文化的聯想。
整個故事一直在打破電影和觀眾之間傳統的定位,讓觀眾變成在舞台上,演員像待在後台裡,但殺人狂還是持續殺人,而且他永遠都很難被抓到,因為它是個輪胎,總之,它應該會上院線,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這部怪片。

1.30.2010

空氣人形 Air Doll

雖然看起來和一般日常生活沒有兩樣,但日本電影常常能夠成功建造一個在現實生活裡的超現實世界,帶給觀眾真實感,但又包含無限想像。這個從充氣娃娃的角度試著理解人類行為的故事,竟然充滿了人的溫度和感情。
李屏賓在很多鏡頭上給足了光線,讓裴斗娜在幾個角度上呈現出一種真的輕柔到像風一吹就會飄走的透明感。在錄影帶店裡男主角為她吹氣的那一段,成為整部影片裡最情慾的一段,不管是氣體進入的意涵,女主角的害羞和膨脹的反應,都有種奇異的理化課實驗感,但又充滿情慾,這種氣體的接觸反而勝過全裸的肌膚之親,包含了更多曖昧和想像。這部影片裡還有很多好演員,像是演警察的寺島進、怕老的女職員—余 惠美子,還有如客串般只出現一小段的人偶創作師—小田切讓,都會在觀影的過程裡讓人會心一笑。
雖然攝影師和導演是男性,但對女體的描繪卻還算十分細膩,有些裸露的鏡頭是不帶情色的,有些角度則是流露出男性對女體的好奇和謹慎。從「替代」和「性」,這種人類看似原始,但其實很複雜的主題切入,一種是心理的需要,一種是生理的需要。這部片讓我聯想到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當一個無生命的個體以人類的外型出現在生活裡,這個由人類創造出的「物體」往往會映射出人類最難解又矛盾的那一面。透過這個物件或機器想要變成人類的過程,似乎看起來人類是那麼無可取代的有靈性,生命是那麼的難得和珍貴,但人類卻同時也殘忍和愚蠢。
故事後來急轉直下的進入死亡的討論,人類可以這樣對待萬物,那麼如果也這樣對待人類會有什麼後果?結果衝擊力越強,代表其中的詭異和矛盾越大,為什麼人類可以,別的生物不行?人類的生命和活著這件事到底有著什麼意義?
女主角單純少不經事,但又熟悉肉體和性愛,對照出人類生命裡最大的主題:矛盾的衝突。

7.18.2009

東京奏鳴曲 TOKYO SONATA

整部影片在演出一個過程,就是失序。發生的地點在日本東京,格外講求秩序和群體文化的地方,從父親隱瞞失業開始,事件的連動而產生無可避免的連環爆炸。

片名取名為東京奏鳴曲,家庭的運作其實有規則可循,每個角色都有社會期待的固定模式,理當是彼此互相依賴,互相配合,和諧地表現出優美的人生樂章,但由於父親被裁員,被社會機器推擠出局,引發母親、哥哥、弟弟接二連三地脫離原本預設的音樂主題。

看這部片我覺得不管日本或是台灣,大家都太執著於「正常」這個形式,尤其是發達的大城市。大家都努力地看起來很冷靜、很酷,很理所當然,沒有什麼是奇怪的,一切都有效率而且快速地進行,如果走往和所有人群相反的方向便覺得不安。但有時生命裡的出錯並不可怕,人們恐懼的是被抛離軌道的未知結果,我們對慣性的生活感到厭煩但又離不開。

在影片裡日本的父親非常權威,家裡的所有人都在等他才能開飯,光是從餐桌這場戲就可看出爸爸失業,代表他失去的絕對不只是工作和收入而已,但接著就會發現母親其實才是維繫家庭的重要力量,如果說爸爸是屋頂,那麼媽媽就是地基。

在這個故事裡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不會強調誰才是樂曲裡的主奏,就像奏鳴曲裡每個聲部各自都很重要,而在每個人失序的爆點上,導演黑澤清也發揮出許多許多意外,為每個角色的走向加入許多奇想,一旦開始呈現出他們自己的旋律,就充分地變形,每個人都難以預料結果。

片尾弟弟在眾人的注目下演奏完德布西的月光,就表面上來看,真是個令人欣羨的家庭,出了一個有音樂天才的兒子,但觀眾已經和這家人經歷了影片裡所有的錯亂,社會定義的價值也許就不再那麼絕對。就像這家人在影片最後的重聚,母親和平常一樣煮起了晚餐,米飯和湯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也是這家人重新回到現實的最好象徵,就算我們都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就算失業、失學、離家,但生活還是可以繼續,比起樣版的模範家庭,其實更有意義。

5.10.2009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我覺得漢娜史密茲是個很難被呈現的角色。就我們的生活經驗裡,應該很難對於查票員產生好感吧!她的形象像個硬漢,直接、粗魯,總帶著勞動色彩。漢娜好像也是這樣看她自己的,所以在麥可第一次偷窺漢娜被發現時,漢娜看起來也和我們同樣驚訝。驚訝於在她完全沒想到的情況下,她的照護和協助的擁抱竟然吸引了這個15歲的年輕人,因為畢竟她一直把他當作小孩。麥可擁有太多漢娜沒有的東西:青春、無限可能的未來、幾乎無憂慮的生活、和求知的權力。但這個擁有一切的年輕人,卻對這樣的她感興趣,對麥可來說,漢娜暗示出的成年人的生活、未知的身體探索,對現在的他是充滿誘感的,他們兩人其實是各自站在對面,互相對對方的一切有著羨慕和好奇。
凱特溫斯蕾真的很神奇。我覺得不管是對觀眾或導演來說,有一位這麼完全無保留的演員都是我們的福氣。即使我們看過其他很多電影裡面她漂亮的裝扮和高貴的氣質,但在漢娜身上,幾乎看不到從前的她。漢娜是樸素的,剛直的,甚至是有點愚笨的,全身土氣晦暗的黑色制服下的她卻是位美麗的女性,柔軟的、性感的、激情的,蘊藏所有和她的外表相反的特質,當麥可在第一次做愛前看著裸體的她,說著:「你好美」,而漢娜卻回答:「你在說些什麼」,一如漢娜看待自己的方式,彷彿性愛就是性愛,她不是需要被歌詠的女神,她對自己的外表不感興趣,這只是原始的慾望,一如吃飯睡覺一樣正常。
在麥可第一次為漢娜朗讀時,他把書放在他兩腿間,書本的位置正好取代了他的性器,這是很有趣的畫面,他以為讓他倆歡愉的只是性愛,但他並不知她對他的渴望後來其實也來自書本,那是他擁有的,也是她永遠無法得到的。
洗澡也是這部電影裡很重要的一部份。洗澡像個儀式,每個人都會脫去外表,回到平等而原本的自己,洗澡也是每個人和自己身體相處的重要時間,在別人家洗澡,甚至是在別人的浴缸裡洗澡,都是件曖昧和讓人充滿想像的事,而洗澡在電影裡,幾乎成為每個情節轉折或是情感與關係變化的舞台,洗澡這麼親密的事,也當然變成性愛的預告。
而所有現實的糾結都反映在成年的麥可身上。法庭的審判、社會的眼光,所有必須接受的事實真相,都造成了麥可中年後的陰鬱和疏離,漢娜變成他無法接受的過去,他無法原諒她,但又不能否認曾經那麼真實的、這麼純真的愛戀。
整部電影裡我們都完全沒有看到中年麥可的身體,就像他不再打開的心房,總是穿著高領毛衣的雷夫范恩斯,像個殉道者一樣
從在她的房間為她朗讀,到郵寄錄音帶到監獄裡給她,其實他們兩人一直是在各自兩個世界,從前麥可用朗讀讓漢娜可以短暫脫離她平庸的現實,在監獄裡他的讀聲更能伴著她在深夜度過漫長沒有未來的牢獄生活。
雷夫范恩斯也絕對是最適合朗讀的人選之一,他的聲音就如他的人一樣,細膩的、性感的,把周遭的空氣都變得敏銳起來,就像你無法略過而不看他的眼睛,也無法略過他的聲音。
雖然漢娜的老妝無法像〈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一般讓人讚嘆,不過也許也因此給了演員更大的空間來表現角色。這個看起來這麼無趣、平凡的女人,才能讓戲劇性在她身上更加倍被爆炸出來,沒有瀏海,髮型中分再挽起來的凱特溫斯蕾,很像素描雕像裡的維納斯,原始、堅強,但又細緻,而這部片裡,光是看她的表現就夠精彩的了。

3.06.2009

自由大道 Milk

比起新聞報導,也許電影反而有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來還原歷史事件的全貌。整部電影以紀實和溫柔的情感來處理,一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不論從字面上或想像裡,都是多麼不可能做到的事,但電影把哈維.米克帶來給我們,他就像個天使一般出現又消逝。
我喜歡電影把同志親密的愛撫直接演出來,如果演出的是異性戀演員衝擊力會更強,我把它當作是種電影對一般人的撞擊測試,性愛是一件很絕對的事,我覺得它是一種絕對的方法可以試探觀眾的底線。而且就像任何劇情片、動作片、愛情片裡當然會出現的男女調情互相吸引的橋段,同志的性不需刻意強調,但也當然不應在影片裡被禁止或隱諱帶過。
兩位男演員西恩潘和詹姆斯法蘭柯也真的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兩人彼此之間的愛。而在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強弱勢力對比之下,女性更尤其是最終極的弱勢,這部電影裡安柯能堡這位女同志要加入這個圈子,仍和在異性戀社會裡一樣困難。
透過電影,觀眾可以輕易體會當時同志面臨的處境,和現在相比,同志身處的環境如果有好一些些的話,這就是哈維米克用生命奮鬥的珍貴進步。電影沒有過份妖魔化恐同者,他們在電影裡永遠站在同志的對面,觀眾和同志一樣無法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他們沒有私生活、沒有體溫,只有檯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詞,更讓人覺得這種控訴的可怕。
《自由大道》裡的哈維米克當然是英雄,而且這還是不會在課本裡讀到的事蹟,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同志所處的環境仍然存在危機。希望這部誠懇的電影可以感動更多人,以同志角色拿下奧斯卡大獎當然值得慶賀,這絕對是一種主流的肯定,也會大大增加影片的曝光,但能拿到奧斯卡的表演獎項,似乎總是社會底層或心理變異或罪大惡極的角色,這個奧斯卡獎,同時代表了希望,也是負荷。

3.05.2009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DEPARTURES

其實這部片對我也說,也許有些太催淚了,不過在現在這麼不快樂的社會裡,我想,芭樂就芭樂吧!讓大家可以盡情地哭一哭也很好啊!也許全世界的人都面臨了夢想的幻滅和對生活低頭的現實,它就以這種親切,打敗了《我和我的小鬼們》和《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拿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電影院裡,在許多伯伯和阿姨們的鼻涕窸窣聲中看完這場電影,買票時也看到了長春戲院難得的排隊人潮,其實它在許多方面都並不算搶眼,但也許就是這種對生命的包容讓它感動了無數人吧!
看著老人家來看一部討論死亡送行的影片其實是很有趣的,看著拘謹的日本民族來討論死亡這件事,還大方對它開了幾個玩笑更是少有的經驗。本木雅弘總給我一種無辜的喜感,好像人生的安排都不是他故意造成的,他用個人特質豐富了這個角色,不管是讓觀眾笑的點或是悲傷的表現都很自然,完全沒有衝突的感覺,他和飾演納棺師前輩的山崎努,把對生命的尊重用了無比溫柔的感情呈現,讓人驚訝這兩個看起來像一般大叔和軟弱上班族的兩個普通人,竟然可以立即地轉變出讓人震懾的力量。
當然久石讓的音樂仍然維持他強大的渲染力,幫助整部影片的情緒漫延,如果真的想單純看部電影可以來看這部片,你只要放鬆做個觀眾就好。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我喜歡電影的原因之一,就是電影對任何題材的觸及度和可能性。《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部動畫片,但沒想到,也是部紀錄片。處理成動畫電影的確是個新的角度來呈現紀錄片,內容是回顧當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來因巴席爾被暗殺造成情況失控而發生的大屠殺。首先是用動畫在還原一個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困難度,但也因此給予這部影片一種奇異的風格,界於現實和回憶之間,現實是殘酷的,記憶卻是抽象而虛幻的,這種交錯和矛盾感也把影片放在一種特殊的氛圍裡,有種哀傷的調子,殘酷但又彷彿置身事外。
裡面有些對白讓我印象深刻,無法詳細記錄,但意思大約是這樣的:「記憶是動態的、是活的,如果事件與事件之間有缺漏,記憶會把空隙自動補上。」「給一個人看小時候去遊樂園玩的照片,十張中有一張是假的,那個地點其實他並沒有去過,但那個人在看過所有照片後可以對著那張他沒去過的照片,具體描述出他曾經在那裡做過什麼。」
歷史是真實的,記憶有可能騙人。但如果是一個民族不願回顧的過去,情況有沒有可能相反過來呢?「你只會記得好的事情,這是人類的保護機制。」這是在淹沒世界,控訴恐佈份子的各種指控中,少數站在另一個立場檢視以色列的聲音。士兵以一種不解原因、不問後果的方式成為戰爭的工具,旋轉的華爾滋其實是戰場第一線的生死廝殺,優美的琴音後的連續槍擊和死亡,才是戰事的原貌。而這樣看待戰爭的觀點可以由一名以色列導演提出,更具意義。

我和我的小鬼們 The Class(Entre Les Murs)

就算聽同事聊起羨慕做老師的有寒、暑假可以休息,或是看著做老師的朋友已經在美國買了兩棟房子,我仍然覺得再也沒有比做老師更倒楣的職業了。從前在學校我就是會把老師弄哭的學生,現在在電影裡看到為難頭痛的老師,我更是寄予無限的同情。
這部看起來很像真實紀錄片的電影,的確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在小小的教室裡,導演用運鏡、情緒節奏安排,竟然可以讓影片這麼豐富好看,從老師和校方的成人觀點來看教室裡各個讓人傷腦筋的學生,還有老師背後要面對的家長、校長、同事這些複雜的人事關係,老師雖然在教室裡握有指揮權,但其實卻可能反而是最無力的一方。
裡面提及的種族、同志的討論,任何平時看起來習以為常的選擇和言論都可能被質疑出潛在的意識形態和階級觀念,在沒有禁忌的對話裡,讓我們看到編劇和導演對人性的開放,不像一般倡導師道的電影,影片不安排老師最後感動學生的傳統鋪陳,也因此沒有強調誰是正義的對與錯,並不是老師就是對的,學生順應了老師的安排,人生也並不會就此一帆風順;老師和學生看似緊張的互動關係,反而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系統,無關仇恨,只是立場不同。影片最後空著的教室畫面,把事情歸回原點,這就是教室而已,他們就是學生而已,像是在說這只是個過程,學生會畢業,老師就是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知識的人,是理當要被尊重,但也是可以被挑戰的,老師的痛苦也許就是因為老師也會犯錯,老師也是人,卻又常常必須扮演高尚神聖的角色。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對於《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在奧斯卡只拿到技術類的獎項,我並不驚訝,但這並不表示我不喜歡這部影片,只是,也許在情感的張力上,它的確是會被視覺傑出的特效蓋過光芒。
導演大衛芬奇我並不熟悉。即使看過他許多作品:《Zodiac》、《Panic Room》、《Fight Club》、《Se7en》...,卻仍缺乏一種熟悉感。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是一部優美的電影。故事說得很慢,也向兩側各自延伸出不同支節,我喜歡它對生命的體會和愛情的表現,還有片中對於命運時機點的安排和巧合那一段的詮釋方法,演員的表現也很傑出,凱特布蘭琪以一種神奇的老太太樣貌說完整個故事,但也許整個故事真的太用力在視覺效果和想讓觀眾相信他們真的變年輕(or變老)這件事上,反而讓演員的情感成了配角。但仍然是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3.04.2009

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

李奧納多和凱特溫絲蕾這對在《鐵達尼號》裡的經典情侶,《真愛旅程》就是王子和公主結婚後的生活,當然,不是童話故事裡可以一筆帶過的「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過一生」。
現實是有重量的。對比April Wheeler,當時她周遭的女性看起來都以老公、孩子為重,而且要在外人面前呈現出幸福美滿的樣子,就像凱特在戲裡問:「這到底是誰訂的規矩?」整個社會對婚姻、對女性有一定的期待和預期,你沒有辦法脫稿演出。
在這樣的婚姻關係裡,丈夫可以接受目前的狀態,也許工作不儘然滿意,但是符合社會的標準,但對妻子來說,是不夠的,她想要有活著的感覺,她想要嘗試年輕時的夢想,不是麻木的、順從的,但就像丈夫和隔壁的男人,即使是性愛,也無法回到年輕時的瘋狂激情,在這整個婚姻結構裡,她一直是孤獨的。
她對自己人生的自覺,趨使她想走出這個困住她的籠子,為什麼一定要在婚後,在郊區找間房子,然後穩定下來,生幾個小孩,為什麼人生除了扮演母親和妻子,不能有別的角色呢?但在丈夫眼中,在旁人眼中,必然是難以理解,為什麼要抛棄這種平實的生活呢?為什麼要再冒險呢?
Revolutionary Road,山姆曼德斯仍然從婚姻關係裡回頭看了當時的美國社會,不像《美國心玫瑰情》那種揮灑的任性,《真愛旅程》比較認真嚴肅,但也因此更加沈重,而飾演女主角的凱特溫絲蕾在現實裡正是山姆的妻子,她用她熱情、富生命力的演出表現了對當時社會勇敢提出反對票的魏勒太太,她對抗的其實並不是她先生,而是整個社會以一種沈默的強迫力規範出所謂的ideal life。

惡魔教室 The Wave

如果說《我和我的小鬼們》是老師和學生的理性辯論,《惡魔教室》就像個失控的實驗,從教室裡漫延到整個學校和社區。
集體的思想實驗,加上納綷的歷史背景,使整件事的是非更加難以分辨。
要組織一群人,建立認同然後產生信仰,產生約束力進而控制,這部影片就像是教學手冊,觀眾可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了解成因、相對成本、產生的影響、後果和代價。
教室原本是學習與授與的地方,但其中隱性的權力、指揮與服從,只要加上一些化學配方便可以輕易煽動起來,將權力集中在一種思想、一個象徵、一個人身上,領導人行使眾人的集體意志,群眾擁抱青春生活中難得歸屬感,雙方都陷在權力的控制與忠誠裡難以自拔,最後要煞車時情況已經失控。
相較德國人不避諱涉入獨裁議題,台灣的影像作品裡除了公共電視偶有對政治歷史的回顧,大多數作者們仍然是迴避討論敏感的政治話題。

魔幻時刻 The Magic Hour

看完《魔幻時刻》之後,我回頭去找了《有頂天大飯店》來看,即使有設定事件發生的時空,但兩者仍有一種與現實脫離的奇異感。

很久沒有看到這種可以笑到不行又精彩到需要忍不住在戲院裡拍手的影片。佐藤浩市從不同方面來看都是讓影片成功的大英雄,西田敏行的黑社會老大更是讓整個故事之所以可以成立的強大支柱,明明是所有人都那麼認真恐懼的劇情,卻讓人笑到流淚,而許多角色在《有頂天大飯店》裡也都有演出,就像導演的班底一樣,看著熟悉的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就像看他們在螢幕上表演魔術一樣。

從主角到配角每個人都各有特色和喜感,而且情節流暢安排也常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兩部影片裡都有「夢想」等著要實現,有種可愛的溫馨和單純的傻氣,也讓人對三谷幸喜之後的作品充滿期待。

2.21.2009

冰旅紀事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對於韋納.荷索,我一直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看到《太陽帝國》之後就非常喜歡,這部《冰旅紀事》也是,即使同事告訴我當年荷索為拍片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讓我感到意外,畢竟在他的影片裡呈現出的觀點是那麼讓人感動。

裡面有位語言學家說,在地球上沒有被牽絆住的人,就會滑落到地球的最底端—南極。而且他說研究了那麼久的語言學,最後卻來到一個不大需要語言的地方。就如這位學者對著鏡頭的簡單自述,整部影片都讓我們看到了平時根本不會想像得到的生活和思想模式,像另一段他們剛到南極的人必須接受的生存訓練,他們每個人要練習在暴風雪時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生存,訓練時為了模擬,每個人頭上都反扣白色的桶子,被同一條繩子綁住,由領隊的人帶領方向。但原本嚴肅的訓練因為桶子上畫的各種各樣的臉孔表情,隨著看不見路跌跌撞撞的一群人變得非常滑稽。

或是喜歡播放世界末日影片給大家看的研究站成員、或是走過許多地方,可以表演把自己裝進一個行李被拎著走的女性、或是訪問沈默寡言、長年觀察企鵝的生物學家,被提出企鵝是否有同性戀的可能的問題;加上冰層底下的各種美景、光影、生態,整部影片都是讓我覺得驚喜連連,簡單的畫面裡沒有特別的批判,但沈默的觀察裡卻可以感覺到包容、宏觀、對環境的擔憂、幽默和童心。

也許就像荷索說的,南極是個有著各種奇人的地方,而藉由他帶著德語口音的旁白,也許是進入南極最好的方式之一。

2.15.2009

東京狂想曲 TOKYO!

感覺上,要能夠放在「狂想曲」這幾個字前面的地名,要不就是非常瘋狂的地方,要不就是灰色毫無個性的樣板生活,特別的是,東京都符合以上兩點。

第一篇 《室內設計》,維持了我對米歇爾高迪的印象,青春的,有點焦慮,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女主角和男友寄居在東京的女性友人家裡,為男主角處理一切瑣事的女主角,對她男友來說,就像是後來她變成的那張椅子,理所當然地出現在環境中,可以視而不見。累的時候就坐下,至於椅子有什麼煩惱,人類當然不會發覺。女主角晚上在東京的街頭遊盪,變成路邊一把被人棄置的木椅,當她在路上逃跑時明明出現的是女性的身體,引起路上的男子驚呼;但經過一個巷子,她回到椅子的形態停在路旁,又再度隱身在環境裡。作為support男友的這個角色,幫助男友完成夢想,女主角的角色具體轉化成一張椅子,她裸身在東京街上奔跑時,就是讓男性大感興趣的女體,但對她的男友來說,她卻只是一個無性徵的物件,甚至不如一把椅子好用。


第三篇 《搖擺東京》是最普遍獲得好感的影片,把一個簡單架構的故事說得很有趣。也許是香川照之演得深具喜感,也許是因為蒼井優作為一個送披薩的機器人實在太讓人著迷,雖然我沒有看過在韓國大賣的片子「駭人怪物」,但也因此對奉俊昊導演產生好感。整個故事的細節和場景都很明確,對於長年足不出戶的御宅族來說,家裡的環境和擺設十分重要,畢竟蒼井優是看過他的房間之後動念決定也成為御宅族,像是室內的整齊有條理,昏暗的光線下卻不會給人髒亂的印象,反而有種潔癖和強迫症的聯想;佈滿樹莖的屋子、刺眼的戶外光線,在許多小細節上都處理的具有說服力,讓這個原本應是想像的時空得以成立。
竹中直人演披薩店的老闆,因為他,整個故事更朝向瘋狂的方向走,他是台灣人熟悉的日本演員,在許多日劇和電影像是「水男孩」、「交響情人夢」裡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我的同事對東京狂想曲下的註解是:第三個故事的女孩真可愛。哈哈,就是蒼井優,她有點憂鬱又抽離的氣質,演出機器人實在是意外地適合,也讓許多人希望真的有這麼一天,會有像蒼井優的女生送披薩到家。

感覺上東京是個無論從任何角度,都讓人有無限感觸和故事要抒發的城市,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東京狂想曲2,如果有,也會很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