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07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後設文本一一躍上螢光幕,忽然流行了起來。
在「服務生之死」之後,我看了「口白人生」。
導演—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擁抱豔陽天」、「尋找新樂園」我都看過,影片的風格比較難立即聯想在一起,是創作形式很豐富的導演。
而我從來沒看過威爾法洛(Will Ferrell)主演的電影。一部都沒有。他可能在我的選單之外,變成叫得出名字卻永遠不會點的菜。而且我必須不客氣地說,他實在長得不怎麼討喜。也因為他,讓我遲遲沒走進電影院看這部片,直到DVD的檔期才遇上。
可是我卻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真是太棒了。她的咬字和念白,語調和音頻,都很迷人。在她的聲音帶領之下進入這個故事,更是愉快的體驗。她的角色是這部片的演員,也是編劇,她一念之間的決定就能改變他們的人生,和觀眾收到的結局。艾瑪本身的特質賦予了這位被她自己創作的故事折磨著的作家,自然地在螢幕上活起來,抽著菸淋著雨苦惱著。我覺得她給這個角色一種很恰當的灰色,很有深度的、很耐看的,會隨日光照射的角度變成銀灰、深灰或盡乎牆面的白色。既溫柔,也殘忍。
演安娜的瑪姬賈倫荷(Maggie Gyllenhaal)。在我看過"Secretary"(怪ㄎㄚ情緣)之後就迷上了她。導演因為覺得她對生命有種熱情而認為她非常適合片中的角色。我喜歡她給我的自由感覺。好像什麼都攔不住,她可以為理想燃燒,也可以瘋狂,在HBO的自製電影"Strip Search",片中的演出也很有份量。在「巴黎我愛你」可以再看到她。
當然還有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他在影片解說時表示,口白人生裡他的演出時間比"Finding neverland"多了十幾分鐘,所以他有信心導演的下一部片給他的戲份會越來越多。還提到Harold Crick這個角色是任何演員在演藝生涯裡都會期待和渴望的,而他很生氣導演竟然沒給他這個機會。
馬克福斯特認為男主角應該是一位看起來和一般人沒兩樣的人,相貌平凡而生活無趣。也就是在小說故事裡面,會理所當然被忽略而翻頁過去的人物。威爾法洛的確有十分動人的演出,把平凡裡帶點無奈卻不悲情,還有些喜感的憂鬱表現的很自然。
整部影片裡的視覺符號也很傑出,為表現Harold的規律和嚴謹加分許多。他數著斑馬線的格數、樓梯的階數、任何事物都被他量化了,什麼都可以計算得出來(果然是非常敬業的查稅員)。
影片的節奏控制,觀眾其實沒看多久就猜到會在主角身上發生什麼事,甚至進戲院前就知道了,可是透過Casting讓每位參與的演員把flow帶得很順,配角很盡責的"support"(像是飾演Harold心理醫生的Linda Hunt,片中有著像衣夫人一樣讓人過目不忘的髮型和面容),使得整部影片溫柔、幽默、諷刺又完整。它不是那種一開演就像有人往你心裡丟大石頭的那種震撼感強烈的影片,但它的確特別又有份量,像在商店裡,你還不確定要不要買它,但握在手裡就不願意放下。
達斯汀霍夫曼和艾瑪湯普遜幾乎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從小看到大,但不知為什麼總不會膩。
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我並不熟悉,但接觸到的她都是飾演很有自信的人物,可能因為不熟悉,角色之間的個性又太類似,而有種和她以前的演出脫離不開的感覺。
口白人生以一種親切的態度,講述一件很超現實的故事,簡單,但戲劇感卻很豐富。

P.S.
.電影裡艾瑪湯普遜住的夢幻公寓讓人嚮往,陳設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這個作家的品味和想法
.在英文裡主角是"Leading role",配角是"supporting role",除了戲份多寡,還包含了責任和身份,和中文的主副觀念對照起來格外有趣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喜歡開場的視覺效果跟電影主題呼應的恰到好處。
主要還是對於編劇不矯情的說完故事,深深感動,或許換做別的編劇或許在抓到這個idea時,就會開始煽情做作起來。

十年 提到...

在幕後花絮裡,編劇似乎也相當年輕。這部片可能不是那種會在台灣票房上大紅大紫的大片,但卻是我個人較偏好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