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2018

賈伯斯:機器人生 Steve Jobs: Man in the Machine

在出現許多為賈伯斯歌功頌德的電影之後,這部由CNN Films製作的紀錄片,顯得格外珍貴。

賈伯斯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是擁有像神一般的存在意義,紀錄片裡也提到,當記者或調查人員提出對蘋果不利的報導時,幾乎會收到近八成都是攻擊和反駁的讀者回饋。為什麼大家這麼支持熱愛一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經由行銷與包裝,賈伯斯定義了這個世界的某種標準,不管是酷的是叛逆的是聰明的是創新的,他代表的這個價值某種程度上也反過來定義了他自己。而且人們都覺得自己了解賈伯斯。事實上,人們都覺得自己很瞭別人的私領域,覺得自己瞭好萊塢明星、瞭新聞裡婚姻出現狀況的男女藝人、瞭同事的家務事,甚至也覺得他們瞭解你。

這部影片還原了賈伯斯,一位事業成就顯著的企業家,做為一個人、一個父親、一位同事、一位公司主管的原本面貌。影片並非專注在詆毀他的形象,某個程度上也許只是還原部份的事實。蘋果曾經是一個市場上的挑戰者,但在卓越的成功之後,蘋果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帶點叛逆氣味的青少年,它成為創造歷史的一方覇主。據說喬治盧卡斯當年十分厭惡財團與電影公司高層,但在星際大戰變成傳奇之後(電影傳奇與吸金傳奇),挺著粗壯脖子從此不需要再拍電影賺錢的盧卡斯,可能已經變成他當年最討厭的那種人。

蘋果在賈伯斯的領導之下,對媒體報導採取絕對的干預與過濾,幾乎與賈伯斯交過手的各方人士都「印象深刻」;蘋果領導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也定義了商業音樂市場的價格,決定了你該用什麼手機、聽什麼音樂,和花多少錢就能擁有一首歌曲。

不只對賈伯斯,影片針對蘋果所引起的社會現象與反應也有一番討論。例如智慧型手機造成的「集體孤單現象」,到底手機是連接了你我,連接了世界,還是只是讓人更加孤單呢?而賈伯斯到底是科技思想的先驅,還是只是一個急功近利心胸狹窄的人?我想,這都交給觀眾自己定奪。

「定義」本身就含有主觀臆測的部份,不妄下定論反而是比較適合的,但也許在世界對蘋果、對賈伯斯只有一種觀點時,絕對的造神的確需要另一種聲音。雖然只是粗淺的理解,但也算是平衡報導。影片的主講人自問,有許多蘋果用戶非Apple不用,明明都是智慧型手機,為什麼只能用蘋果?主講人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人,也許,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們這麼愛賈伯斯?為什麼我們需要像賈伯斯這樣的人,需要用他的成功來代表我們自己?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蘋果?

沒有留言: